App不授权不能用?促销短信退不掉?
网络交易监管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

[编者按]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临之际,南都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关注同老百姓最密切的民生话题,希望帮助消费者纾困解难,并发布消费安全提示。本版关注手机清理软件诱导下载、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乱象。
3月15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制定出台的《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下称《办法》)在央视“3·15晚会”上正式发布。
南都记者注意到,《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无关的个人信息,也不得在用户明确拒绝接收商业短信后更换名义后再次发送,否则最高可面临三万元罚款。
收集个人生物信息、行踪需逐项取得同意
市场监管总局网监司负责人表示,强化网络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是《办法》的一个突出亮点。
针对部分网络平台、经营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问题,《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应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
此外,网络交易经营者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收集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除依法配合监管执法活动外,未经被收集者授权同意,不得向包括关联方在内的任何第三方提供。同时,经营者在收集、使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金融账户、个人行踪等敏感信息时,必须逐项取得消费者同意。
南都记者注意到,网络交易经营者通常会将上述规定中提到的条款写入隐私政策。
根据去年12月南都个人信息保护课题组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2020)》,在监管部门对于App治理的高压态势下,受测的60款App整体表现较前两年有显著提升。不过,依然有下载量千万余次以上的App没有隐私政策。
发送商业性信息应提供显著的拒绝方式
在工信部、公安部和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专项治理组等监管机构的通报中,“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一直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
在工信部最近公布的一批侵权未整改App中,上述问题普遍存在。南都报告也指出,尽管有所好转,但受测的60款App强制获取权限的情况仍然存在。比如小猪民宿强制要求获取定位权限,否则无法使用。
对此,《办法》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采用一次概括授权、默认授权、与其他授权捆绑、停止安装使用等方式,强迫或者变相强迫消费者同意收集、使用与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信息。
一直以来,商家的促销短信退不掉让消费者怨声载道。南都记者此前调查发现,短信营销平台可以暂时将用户的退订操作判定为无效,待完成商家要求的促销短信次数后再将用户加入黑名单,或者更换平台旗下的其他通道,再次发送短信。
根据《办法》,网络交易经营者发送商业性信息时,应当明示其真实身份和联系方式,并向消费者提供显著、简便、免费的拒绝继续接收的方式。消费者明确表示拒绝的,应当立即停止发送,不得更换名义后再次发送。
如果违反上述条款,法律、行政法规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没有规定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职责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典型案例
手机清理软件诱导下载
9秒内“偷偷”收集50多次位置信息
“再不清理就要爆炸了”、“红包领钱”、“看视频、抽大奖”……手机应用中弹出的诱导性广告遭诟病已久。3月15日晚,央视曝光了手机清理软件诱导下载、过度收集个人信息的乱象。据报道,号称清理内存的“手机管家PRO”App在8.75秒,便可读取890次手机应用列表,50多次地理位置信息。
此外,这些诱导性广告不仅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还会为用户打上“容易被诱导”的群体标签。尤其对于老年人用户而言,各种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被推送到老人眼前,很可能将他们拉进诈骗陷阱中。南都记者注意到,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老人使用智能手机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为老人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标签
据央视新闻报道,70多岁的李女士使用智能手机时发现,手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在她看新闻、小说的时候,手机经常会自动弹出“安全提示”,如“内存严重不足”、“病毒”。这些“安全提示”吓得李女士赶紧点击进行清理。
然而,李女士刚用一个清理类软件完成清理,又会有更多的同类软件提示李女士清理。她的手机不仅变得越来越卡顿,而且还会频繁出现“红包领钱”等诱导广告。
对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的专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检测:点击小说阅读软件里的清理内存广告后,可以下载安装一款名为“内存优化大师”的App。
而在上述App自动清理的过程中,还会继续蹦出“清理手机缓存”的提醒。点击后,手机又下载安装了名为“超强清理大师”的App。数分钟之内,4款清理类软件就出现在手机里。
这些清理大师真的是在帮你清理手机垃圾吗?测试人员测试“手机管家PRO”发现,其在8.75秒内读取了890次手机应用列表、1300多次手机号用户识别码IMSI号、900多次手机设备身份识别码的IMEI号,以及50多次的用户GP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位置信息。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介绍,这款App表面上看起来是在清理手机垃圾,背地里实则在不断获取手机里的信息。
他介绍,这款App会收集很多的个人信息,甚至会高频率地上传,手机变得更卡,老人用户则会再中招,再去下载这种清理类App,形成了恶性循环。
此外,央视报道强调,这类App不断在后台发送用户数据信息,对老人们进行用户画像,为他们打上“容易被误导和诱导”的群体标签。各种低俗劣质,甚至带有欺骗套路的广告和内容就会远远不断地推送到老人的手机上。
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不再设有广告插件
从“诱导性广告”再到“网络诈骗”,多名老人曾告诉南都记者,使用智能手机时,总是担心其不安全。年近八十的林逢春称,他曾看到网页弹出保险只要3块钱的广告,按照提示点击操作后,最终被扣了282元。郑阿姨则选择只在手机绑定的银行卡里放少量的钱,即便被骗走也不心疼。
据南都此前调查发现,近七成老年人在使用手机软件中面临“诱导下载”、“广告太多”的障碍;近六成老年人遇到“广告没有关闭键、容易误触”的障碍。而超过五成的老人希望减少广告的过度干扰。滴滴“老年人打车”专项组负责人韩立波曾介绍,老年用户反馈的问题之一便是:很多App都承载了特别多的功能,界面复杂,对老人不够友好,比如广告多。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12月,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6.3%,互联网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
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也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去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切实保障老年人安全使用智能化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
工信部则从今年1月起开展“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要求互联网网站和手机App完成改造后的适老版等版本,不再设有广告插件,特别是付款类操作将无任何诱导式按键,以便各类特殊群体方便、安全地使用。
(为保护隐私,文中老年人均为化名。)
采写:南都记者 蒋琳 见习记者 孙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