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举办红色文艺“故事会”,探讨下一个奋斗历程中如何再创辉煌
追寻文艺百年红色记忆 深化党史学习教育

13日,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在“故事会”上发言。

南都讯 记者王美苏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广东文艺家响应时代召唤,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贡献了一大批传世精品。在致敬经典作品的基础上,广东艺术如何在下一个奋斗历程中再创辉煌?
昨日,“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第六场新文艺群体篇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省文联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主席吴华钦在会上表示,只有将传承岭南优秀传统文化与推动广东文化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广东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
“文艺之美 党史之光——广州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系列活动首场于3月7日举办,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联指导,广州市文联、广州市新闻办主办。根据舞蹈、美术、文学等八个文艺主题,邀请各领域的文艺家和学者专家到场,通过揭秘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党史故事,追寻文艺百年的红色记忆。
广州是中国红色文学发轫之地
广州是近现代社会变革的策源地和先行者,也是中国红色文学的发轫之地。其中不得不提“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优秀的理论家和革命活动家。
1919年5月,杨匏安在广州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同年11月11日至12月4日,他在《广东中华新报》连续19次刊登了长篇文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杨匏安关注民生疾苦、揭露社会弊端。
3月13日举行的广州党史学习教育文艺故事会文学专场上,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彭宇介绍,1918年杨匏安发表了文言小说《王呆子》,以浅显的文言描写中国农民苦难的命运,揭示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是中国第一部反封建题材的小说。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杨匏安引介西方文艺理论、提出文学观点、开展文学创作,成为广东红色文学的先驱。
不仅如此,鲁迅等文艺巨擘也在此耕耘播种。广州市鲁迅纪念馆馆长吴武林介绍,鲁迅在广州的经历在其创作历程中非常重要,其间他写了50多篇杂文,完成了《野草集》《在钟楼上》等名篇,还教导出了欧阳山等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门生。
广东作家
对百年红色文学贡献很大
“在百年红色文学的精神谱系中,广东、广州作家有坚定地听党话、跟党走的光荣传统。”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张培忠表示。
中国现代文艺文学的发生可以概括成“广东播种,全国开花结果”。据姚辛的《左联史》统计,全国左联成员约440人,其中广东籍的左联作家有60人左右;在左联12位筹备委员中粤籍作家有3位。
在革命根据地延安的广东籍的文学家欧阳山、草明、阮章竞,贯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到工农兵群众中去,服从和服务于火热的革命斗争,开启了文学创作的新阶段。
张培忠表示,梳理百年红色文学谱系,广东作家创造了骄人的成绩:欧阳山先生的《高干大》、《三家巷》,丘东平的《茅山下》,吴有恒的《北山记》,陈残云的《香飘四季》,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这些杰出的红色文学作品在中国红色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除了欧阳山等文学家的杰出成就,广东诗歌界对红色文学的贡献也非常大。”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从诗歌方面介绍了广东诗歌的红色传统。“从黄遵宪提倡诗界革命伊始,广东诗歌的创新性、革命性就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从蒲风的革命诗歌到张永枚的抗美援朝诗再到瞿琮的《我爱你,中国》,广东诗歌界的红色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广州文学应当如何继承百年进步传统,在新时代再放异彩?广东省文联原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表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广东、广州作家更应该投身于历史浪潮中去,发挥自己的才华。“广东从来具有海纳百川的精神,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发力,会有全国各地的文化人来到广东参与文化建设。”
网络文学革命历史题材
的创作越来越受关注
什么是新文艺群体?广州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胡子英介绍,相对于在国有机构中从事艺术工作的传统群体而言,新文艺群体的特点是自由职业和不依附于体制内机构的“独立性”,往往以个体形式散落在文化产业各领域。
截至2020年中旬,广州市文化艺术类社会组织共有8.36万个,其中民营文化企业8.27万个。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去年11月发布的“广州市文化企业30强”榜单中,广州民营文化企业占了三分之二,其中占据前五位的均为民营企业。
文艺与新技术、新金融和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推动了文艺发展模式的变革和进步,创新了文艺发展的模式和平台。其中,网络文艺作为新兴的文艺样式焕发新生机。
“广东是全国网络文学读者和作者最多的地方,门类非常齐全。”省作协副主席、著名网络文学作家阿菩表示。
其中,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越来越受到大众关注。阿菩表示,如今在国家不断提倡现实题材创作与网络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下,网络文学也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爱国主义情怀、书写历史的作品,比如《大国重工》等作品,用网络读者喜欢的形式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成就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