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革命斗争10多年 28岁英勇就义雨花台
罗登贤事迹展览馆成为佛山最具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符号之一

展览馆里的罗登贤雕像。

1933年4月1日上海《申报》上刊登的廖承志(左2)、罗登贤(左1)等人的照片。

沿着禅城南庄紫洞村的方向,“登贤故里”四个大红字十分醒目。2017年9月正式落成的罗登贤事迹展览馆,是在原罗登贤故居旧址基础上建设而成的,后按照登贤旧居的布局扩大,建筑面积为326.04平方米,为传统的三间两廊民居风格。
展览馆先后获得佛山市及禅城区党员教育基地、禅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称号,成为佛山最具历史价值的红色文化符号之一。
从旧社会童工到工人运动领袖
年少磨练坚强意志
深知“团结斗争才有力量”
出生于南海南庄的罗登贤,在年仅11岁时即跟着姐夫赴香港太古船厂当学徒,经历了4年的学徒期,又做了6年的钳工,少年时饱尝帝国主义欺凌和资本家剥削压迫之苦,磨练了他坚强的意志及勇于斗争的精神。
1920年4月,香港五千多名机械工人举行大罢工,他深刻地意识到,工人只有组织起来、团结斗争才有力量。此后至1925年,在广州和香港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省港大罢工,罗登贤便参与了领导工作。
罗登贤带领着香港工人去广州参加反帝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制造的沙基惨案暴行。到罢工工人中间宣传北伐的重要意义,动员数百名罢工工人参加北伐运输队,支援北伐胜利进军。罢工结束后,当选中共香港市委委员、常委,成为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广州起义的枪声打响,作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的罗登贤,冒着极大危险往返于香港和广州之间,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担任工人赤卫队第一联队队长,带领第一联队负责攻打公安局和保安队。
从领导东北抗日到在南京英勇就义
奔赴多地任多职
几次被捕英勇不屈
广州起义失败后,国内严重的白色恐怖笼罩,中共六大于苏联境内召开,中央决定由李维汉、任弼时、罗登贤三人组成中央临时常委会。此后,罗登贤相继担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等重要职务,积极领导江苏、广东及全国的工人运动,并撰写发表多篇文章总结工人运动经验。他写道,“惟一的出路,只有大家一致的组织起来,与全世界工人阶级站在一条路线上,用自己的力量,推倒帝国主义及走狗豪绅资产阶级的国民党政权,建立工农民权独裁制的苏维埃政权!”
九一八事变前夕,罗登贤任中共中央驻东北代表,成为党在东北发动抗日斗争的领导者。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实行了不抵抗政策,东北沦陷。罗登贤带领着满洲省委,贯彻统一战线政策,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抗日义勇军高度重视,加强对义勇军工作的指导,致力于建立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并高度重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在革命斗争中,罗登贤曾经几次被捕,都表现出了坚贞不屈、英勇斗争的革命气节。离开东北后,罗登贤回到上海任全国总工会上海执行局党团书记。革命的历史车轮拨到1933年3月,他在参加全国海员工人会议时被叛徒出卖,又一次入狱,先后被关押在上海、南京。
在他被捕后,宋庆龄、邓中夏曾多方奔走,积极营救。8月29日,国民党反动派决定秘密杀害罗登贤。在南京雨花台就义之前,他大义凛然地说:“我个人死不足惜,全国人民未解放,责任未了,才是千古遗憾!”这一句愤慨坚定的话语也被镌刻在了展览馆的罗登贤雕像旁边,成为其千古绝唱。
从落叶归根到铭记传承
革命足迹遍南北
登贤精神扎根故土
他一生的革命足迹遍布沈阳、哈尔滨、上海、南京等地,但在南方及故土南庄的影响力较小。“我们想重新让英雄魂归故里,把他的精神、他的根放回原本的地方。”南庄镇紫洞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委员李波介绍道,早在三十多年前,罗登贤的后人们已经在各处搜集资料,直到2015年“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确立、罗登贤诞辰110周年座谈会的召开,直接推动了罗登贤事迹展览馆的落地建设。
“他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在东北抗日联馆及南京雨花台取得的,再在此基础上作展陈及研发。”李波表示,根据村里老人及其后人的回忆,展览馆按照旧居的构造进行了扩大,保留了天井及后院的房屋结构。而牵涉到三个村小组共有的土地,也是在经历了种种思想工作及来回游说之后,让登贤精神以此扎根故土。
据了解,自开馆以来,罗登贤事迹展览馆的参观人数已达一万八千多人,包括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中小学校等皆组织前来学习、致敬,以党的生日、国庆节、建军节等节日为契机,紫洞村深入开展大型群众学习教育活动,以丰富村民精神生活、增强村组凝聚力。通过讲登贤故事、红歌大合唱、爱国诗歌朗诵等形式,进一步传承登贤精神的内涵,营造党群共建的健康向上氛围。
罗登贤短暂且光辉的一生,是从一个旧社会的工厂童工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的一生。他把自己的青春光阴,都献给了中国人民壮丽的解放事业;在最美好的年华,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壮烈牺牲,他的伟业当为世人所铭记。
采写/摄影:见习记者 刘钰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