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

涉药禁赛1年以上永久无缘国家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据央视 03-23 02:32

3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网站发布通知,对《反兴奋剂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并向全社会征求修改意见。在随之公布的《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因兴奋剂违规被禁赛1年以上的运动员和辅助人员,不得以任何身份入选国家队。禁赛期在1年及1年以下的,进入国家队需严格审核。

兴奋剂违规与全国综合性运动会

参赛资格挂钩

通知称,体育总局对《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国家体育总局第20号令)进行了修订。为充分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立法质量,现将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有关单位和各界人士如有修改意见,可在2021年4月21日前提出。司法部网站公布了《反兴奋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改说明。

根据修订内容,兴奋剂违规与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参赛资格挂钩,发生1例运动员兴奋剂违规且被禁赛的,该单位该项目(不分男女,下同)停赛不少于1年;同一单位同一项目运动员在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周期内发生两例兴奋剂违规且被禁赛的,取消该单位该项目本届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参赛资格。停赛时间自运动员兴奋剂违规处理决定作出之日起算。

禁赛期在1年及1年以下的

进入国家队需严格审核

《办法》规定,因兴奋剂违规被禁赛1年以上的运动员和辅助人员,不得以任何身份入选国家队。禁赛期在1年及1年以下的,进入国家队需严格审核。

全国综合性运动会周期内以及举办期间发生兴奋剂违规且被禁赛的,取消该单位本届全国综合性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等相关奖项评选资格。相关情况通报所属省(区、市)人民政府。

未成年运动员发生兴奋剂违规

对负有责任的辅助人员等加重处罚

发生兴奋剂违规且被禁赛的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禁赛期满后4年内,取消参加体育系统各类评优评先、荣誉称号、职称、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评比资格。代表国家队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期间发生兴奋剂违规的运动员和辅助人员,组织、强迫、欺骗、教唆运动员使用兴奋剂或对运动员施用兴奋剂的辅助人员,以及发生其他严重兴奋剂违规的人员,终身取消参加体育系统各类评优评先、荣誉称号、职称、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评比资格,严禁参与国家队和省区市运动队运动员训练指导、体育教学、青少年体育等工作。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未成年运动员发生兴奋剂违规的,依据《反兴奋剂规则》,可视情况适当减轻对运动员个人的处罚,对负有责任的辅助人员等加重处罚。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兴奋剂违规严格落实责任追究

此外,《办法》还补充了体育主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反兴奋剂工作职责,新增了加强反兴奋剂教育工作的内容,并对各级各类体育运动学校发生兴奋剂违规提出了更严厉的处罚。

《办法》规定,按照“谁组队、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国家队反兴奋剂工作职责由负责备战任务的国家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等单位承担,省级及以下运动队反兴奋剂工作职责由相应的省级及以下体育主管部门承担,同时配合做好入选国家队运动员的反兴奋剂工作。相关单位应设立专门的部门或者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反兴奋剂工作,加强兴奋剂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反兴奋剂业务培训,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履行反兴奋剂职责。

《办法》规定,发生兴奋剂违规,上级体育主管部门和运动员管理单位要对造成兴奋剂违规的根源、管理环节和相关人员责任进行调查认定,并根据调查结果依纪依规追究运动员管理单位领导人员和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