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听广州学子讲述身边的“红色故事”

铭记是最美的纪念 传承是有力的前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梁艳燕 04-04 01:20

讲述

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红色基因凝聚了力量,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引领了未来。如何讲好家风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近日,广州市执信中学成立了一支“红色宣讲员”学生队伍,学生们从家族中挖掘红色印记,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艰苦和荣光。梨花落时清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铭记是最美好的纪念,传承是最有力的前行。

外公的军旅生涯 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二(6)班 刘润林

我的外公是名军人,他的军旅生涯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保家卫国,第二阶段驻守边疆。

听外婆说,外公18岁响应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有幸成为英雄的王震将军三五九旅的一名工程兵战士。由于外公入伍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整个国家处于大建设和防御的交替时期,军人平时的训练都是以战时的标准进行,非常艰苦。在当兵的一年后有次演习,首长发现外公炮打得特别准,即将他调到炮兵连,当上一名炮兵。

后来,外公所在的三五九旅响应党的号召,进入新疆阿克苏垦区,在保卫边疆、开垦大西北的战场上开始了新的战斗。

在新疆,外公跟随驻阿克苏的二军五师部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冒着严寒开挖胜利渠。离阿克苏城西50多公里的沙井子,成为屯垦点。经过数千战士的艰苦劳动,1954年8月,胜利渠引来滚滚清泉,沙井子掀起大规模开发热潮。1956年,全长102公里的胜利渠延伸到哈拉库勒,《胜利渠之歌》唱到“胜利渠水哗啦啦流下来,胜利的花儿永远开不败。胜利渠,我们开,胜利的花儿我们栽。渠水年年流,花儿开不败。”开荒造田,挖沟排碱,种稻洗盐,推广植棉。该地后来改名为“金银川”。金为水稻,银为棉花。富庶之地,闻名遐迩。

2009年是新疆和平解放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60周年。外公和战友们再次聚会忆当年,他们说到,我们的前半生为解放大西北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们的后半生为开发塔里木披荆斩棘,死而后已。他们一起吟诵起这首由王震将军写的诗,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

如今外公已离世,但他的铮铮铁骨、正直作风将一直作为我们的好家风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