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中学生讲家里的“红色故事”
红色基因第44期
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红色基因凝聚了力量,典藏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引领了未来。如何讲好家风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近日,广州市执信中学成立了一支“红色宣讲员”学生队伍,学生们从家族中挖掘红色印记,了解父辈、祖辈过去的艰苦和荣光。梨花落时清明,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铭记是最美好的纪念,传承是最有力的前行。
外公的军旅生涯 ◎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二(6)班 刘润林
我的外公是名军人,他的军旅生涯共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保家卫国,第二阶段驻守边疆。
听外婆说,外公18岁响应国家的号召,应征入伍,有幸成为英雄王震将军三五九旅的一名工程兵战士。由于外公入伍时,全国刚刚解放,整个国家处于大建设和防御的交替时期,军人平时的训练都是以战时的标准进行,非常艰苦。在当兵的一年后有次演习时,首长发现外公炮打得特别准,即被调到718团炮兵连成为一名炮兵。
1949年,全中国解放后,国家进入和平年代,外公所在的三五九旅响应党的号召,进入新疆阿克苏垦区,在保卫边疆、开垦大西北的战场上开始了新的战斗。改编制为二师军五师即阿克苏农一师。
外公及战友们抵达南疆重镇阿克苏后,立即开展了大生产、减租反霸、建立政权等重大行动。不久,三五九旅老部队一分为三:718团改编的五师14团驻阿克苏(包括师部);719团改编的五师15团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解放了和田;717团改编的五师13团大部北越天山进驻巩留新源,参加剿匪平叛战斗。
在新疆,外公跟随驻阿克苏的二军五师部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冒着严寒开挖胜利渠。离阿克苏城西50多公里的沙井子,成为五师十四团三连屯垦点。经过数千战士的艰苦劳动,1954年8月,胜利渠引来滚滚清泉,沙井子掀起大规模开发热潮。1956年全长102公里的胜利渠延伸到哈拉库勒,《胜利渠之歌》唱到“胜利渠水哗啦啦流下来,胜利的花儿永远开不败。胜利渠,我们开,胜利的花儿我们栽。渠水年年流,花儿开不败。”农一师一、二、三团一溜排开,开荒造田,挖沟排碱,种稻洗盐,推广植棉。四十年后改地名为“金银川”。金为水稻,银为棉花。富庶之地,闻名遐迩。
2009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60周年。外公和战友们再次聚会忆当年,他们说到,我们的前半生为解放大西北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我们的后半生为开发塔里木披荆斩棘,死而后已。他们一起吟诵起这首由王震将军提词的诗,至今仍令人难以忘怀: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千万里,屯垦在天山。
如今外公已离世,但他的铮铮铁骨、正直作风将一直作为我们的好家风传承下来。
我的伯祖父是志愿军 ◎广州市执信中学 初二3班李雨杉
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祖国的安危,走向了抗美援朝的战场。而我的伯祖父,也就是我爷爷的二哥,就是其中的一员。爷爷跟我讲,伯祖父25岁左右的时候参与抗美援朝战争。
在家里,伯祖父是儿子,是哥哥,在战场上,穿上那一身戎装,他就是勇敢、有担当、不畏牺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每一身军装,都洒满一腔热血,几十万的志愿军将士为了守护我国的领土安全,用鲜血和生命宣告:他们不允许祖国的和平遭到践踏和伤害。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飞机每天都在轮番轰炸,我的伯祖父不止一次看到队友牺牲在眼前,生死就是那一瞬间——真正的战场是很血腥和残忍的。伯祖父说,当时尸体覆盖着整个地面,尸体的四肢被炮弹炸得四分五裂,有些战士的内脏器官都露了出来。但战士们没有退缩的,虽然用着相对落后的武器,他们却凭借着自己坚定的意念和雄伟的气魄冲锋在前,构筑起最坚强的堡垒。
伯祖父曾说过,他们,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作为一名中国的军人,从选择了入伍,从选择了保家卫国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做好了牺牲奉献的准备。不畏牺牲是因为他知道,他们战斗的目的是为了保家卫国,保卫人民,是正义的一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句歌词不仅是伯祖父他们入战的铮铮誓言,也是给挺身在前线的战士们的激励话语。
我的爸爸曾经也是一位第十五军的一名空降兵。他们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普通而平凡,只是选择了一个勇敢者的事业。爸爸说,日复一日的魔鬼训练,风雨无阻,让他知道了吃苦,只是成长的味道;摔倒了也没关系,站起来永远比倒下来多一次;受了伤也不怕,因为伤疤才是军人的勋章。背上伞包,登上战机,在千米高空一跃而下,他们是伟大的人,他们,也和我伯祖父那一代人一样,不畏牺牲,冲锋前线。
热血驻军魂,初心永不变。虽然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但不意味着会一直风平浪静。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当危险来临时,他们,愿意,用生命接续荣光!
我的军人之家 ◎广州市执信中学初二(1)班 彭馨叶
1968年,我爷爷高中毕业,身高只有150厘米,平常都靠吃没有几粒米的米粥和红薯生活。机缘巧合下,村里面来了招兵办的人贴出告示征兵,我爷爷一听说进入军队能吃饱饭,就立刻报了名。其实按常理来说,我爷爷的身高远远达不到要求,但他每天都去求那个工作人员,最后那个人被我爷爷感动,让他进入了军队。入伍一年,我爷爷就长到了180。
由于我的爷爷与叔爷爷都入了伍,我爸爸从小就生活在军人家庭,耳濡目染,一直都对军事知识很感兴趣。在他大四的时候,广州军区、南海舰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特种作战学院到我爸的学校招专业技术人员,我爸就作为特招兵入伍了。参军之后,每天都很有规律,每天都有安排得满满的事,虽然辛苦但也很充实。
爸爸说,他一参军就是17年,这期间,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刚入伍时为期100天的军事训练。当时他们来到山西忻州黄龙王沟军训,也就是全面抗日时期忻口战役和平型关大捷的发生地。每天必须在两分钟内做一百个俯卧撑,并且在零下3℃的环境里练习瞄准准心与95式步枪,眼睛盯到发酸流泪,这样一练就是一上午。在上文化理论课的时候,坐姿要求挺直腰板,双手除了记笔记的时候必须放在双膝上,一动也不准动。经常是坐到四肢僵硬才允许休息一下。
这还只是我爸爸这种特招入伍的军人,那些真正的特种兵的训练强度还要翻几倍。比如他们最习以为常的抗暴晒形体训练:也就是平举着ak47,枪口用绳子吊着一块砖头,一动不动晒3个小时。还有健身房训练15公斤哑铃举150下,拉力器100下。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训练。我爸有战友就是在武装泅渡的时候牺牲的,武装泅渡,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全副武装的情况下在冬天下水负重10公斤进行三公里到五公里的游泳。
听完爸爸的故事,我想起了这段时间备受瞩目的印度边境冲突中,牺牲了四名英雄的戍边战士,在我们悲伤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哪有什么和平年代,战争时刻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国家。我国的军人为了守护祖国、人民,毅然从戎,用血肉铸成我们的堡垒。我国的革命人为了今日国家的兴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站在这里,作为与中国共产党同岁的执信人,我们一起向无私勇敢的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