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案不是美国“灵魂上的污点”的结束
来论
美国当地时间4月20日下午,世人瞩目的“白人警察跪杀黑人男子”案的刑事审理,在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暂告一段落。经过近3周法庭审理,由12人组成的陪审团经过10小时紧张审议后一致裁定,被控杀害非洲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的德雷克·肖万二级谋杀、三级谋杀和二级过失杀人指控成立。美国总统拜登就此发表讲话,称弗洛伊德之死让全世界看到系统性种族主义是美国“灵魂上的污点”。
自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被暗杀以来,针对美国执法部门暴力对待非洲裔公民的案件和诉讼可谓接踵而来、连绵不断、越来越密,并且往往伴随着新一波暴力抗议。明尼阿波利斯市陪审团裁定话音刚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又传来白人警察枪杀黑人女孩的新发事件,可见弗洛伊德案终将成为成千上万类似案例中的普通事件,并被之后新的案件的涌现而淹没。
大量案件的结果通常是施暴的白人警察脱罪,被定罪的仅仅只是少数,其中之前有一例极为鲜见,州法院判定无罪后经联邦法院介入才艰难判定罪成。美国的普通法传统就是建立在“先例”上,大量的“先例”表明白人种族主义行为的罪名化在普通法中是受排斥的。由此,弗洛伊德案初审结果,依然可以认为只是一种意外,是在政治压力系统的博弈中一次小概率的胜利。只要这一压力还未释放,如肖万上诉,翻案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弗洛伊德案的本质,是种族歧视以及背后的伦理问题。非洲裔美国人有意识自觉,他们清楚受到“系统性种族主义歧视”,非洲裔美国人也有行为自觉,自马丁·路德·金民权运动以来非洲裔美国人已经不再是“沉默的羔羊”,个案往往触发非洲裔美国人的抗议行动,有的甚至发展成大规模的骚乱,但为什么这一“系统性种族主义”还顽固地存在着?
曾经近距离观察过美国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指出,美国历史上的“蓄奴制”,是一个种族有意识地、毫无差别地奴役另一种族的奴隶制,这一制度比古代存在过的任何奴隶制都更可恶、更卑劣。可以这么说,“白人优越论”就是美国文化的基因,当众议院议长佩洛西感谢弗洛伊德的死的时候,人们也会自然想起美国白人对土著印第安人的屠杀“政治正确”地转变为“感恩节”的这一传统,谋杀变成美国白人社会“牺牲”的壮举。
哈佛大学一个民调中心一直在跟踪关注一个问题,看美国社会接受黑人平等权的程度。“黑人的命也重要”(BLM)运动并非起始于去年5月发生的弗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压脖子9分钟29秒致“无法呼吸”而死的案件,而是在6年前就兴起。哈佛6年前的民调发现,美国社会接受“BLM”论的不到40%,弗洛伊德案发生后,接受度有所上升,但也只比50%多一点。
民调是残酷的事实反映。黑人在美国社会大系统中,教育公平、收入公平、发展公平、政治机会各领域,都被种族主义的污点所影响,表面去污是无法做到真正战胜种族歧视的。除了黑人之外,美国还有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也在受到系统的种族主义的迫害。所以,从种族主义的视角上看,没有理由就弗洛伊德案初审旗开得胜而额手称庆,美国的反种族主义之路还很漫长,新的“弗洛伊德案”还在某个角落酝酿。
□和静钧(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