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推荐课外读物,视野要宽
短评
今年4月23日是第二十六个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日子,如何从娃娃抓起、培养国民良好阅读习惯就会成为一个大家关注的问题。
教育部近日印发了《中小学生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办法》,办法中列出了“存在低俗媚俗庸俗等不良倾向”等12条负面清单,提出存在“负面清单”中的情形之一的,均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生课外读物。
面对这个办法,有人疑惑:《管理办法》出台后,是否会出现学校和老师不敢为学生推荐书目的现象?
对此,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称,《管理办法》明确了推荐原则和推荐标准,列出不得推荐或选用为中小学课外读物的12条负面清单,“只要把住这些要求,就可以大胆推荐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因为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让其养成阅读习惯,周边的氛围至为关键。孩童时期的亲子共读,进入学校后老师的熏染,乃至名人对读书经验的分享,都会直接影响其对读书的态度。
这也就是名人荐书、媒体推介年度图书等形式广受社会欢迎的原因。实际上从媒体报道来看,不少青少年正是因为对名人推荐的某本书感兴趣,从而决定了自己的学习方向。
想当年,因为诸多名家的推荐,华裔学者黄仁宇的一本《万历十五年》在青少年中一纸风行,其中不少人从此激发了对中国历史的浓厚兴趣,甚至进而走上了研究历史的专业道路。
向孩子们荐书,当然需要具备专业精神,要有负责任的态度。但假若限制太多,动辄得咎,谁还愿意和孩子们就阅读展开交流?
初看上去,这种担心似乎不无道理。但细细审视教育部出台的这份《管理办法》,就会明白这种担心其实是缘于误解。
所谓“负面清单”,本义都不是为了限制。列出一份“负面清单”,那意思等于告诉人们在此之外都是自由活动的范围,相当于“法无禁止即可行”。
既然如此,面对一份课外读物“负面清单”,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书籍浩翰如海,在清单所限定的区域之外,有着非常广阔的世界。
读书领域宜广,荐书范围要宽,因为只要是一本好书,就一定会给认真的阅读者以丰厚的回报。
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约请了几位专家分享其体会。他们的专业不同,人生阅历有别,所钟爱的书也有差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书是他们的终身伴侣,他们被书籍所涵养,也被书籍所成就。
无论是历史学家金冲及感言如何练就历史眼光,文史学者叶嘉莹感慨《论语》、唐诗对生命的感发,还是数学家丘成桐从数论中体验数学魅力,科幻作家刘慈欣教你认识看似枯燥的牛顿三定律中的“对称之美”,都是在用金针度人。他们的阅读体验为青少年打开了求知、求美的大门。
这样的推荐和分享,当然越多越好。视觉文化兴盛,但书籍的作用不可替代。当越来越多的人喜爱读书,愿意和孩子们交流读书经验的时候,青少年与书的距离肯定会越来越近。如此一来,书香社会还会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