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短视频炫富,需要一个柔性的机制
来论
近日,新华社官微,批评了当下短视频平台中存在的炫富现象。为吸引流量,剪一次头发就要花费1万元,在“总统套房”住一晚要7.5万,花199万元“坐月子”,这些以奢侈生活为卖点的“炫富”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频繁出现。
有人觉得,只要不偷不抢,就没问题。那么,只要是合理合法赚的钱,也没偷税逃税,是否就有权利炫耀自己的财富呢?从法律角度的确如此,但看世事并不是只有一个法律角度。
中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很大,存在贫富分化,一些高消费的生活视频,的确会刺激到相当一部分人。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恃强凌弱,在道德上是不合适的。而且,很多这样的视频,实际上是假的。有这样一个段子说,2019年宾利在中国一共销售了1940台,但在社交媒体上有人宣称提了宾利的竟有65731人。这类虚假视频,目的在于炫耀,吸引流量。去伪存真,是内容平台的底线。
实际上,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炫富带来的流量是有毒的。炫富视频会引发争议,在用户之间发生争执,损害分享的社区氛围。炫富视频吸引了流量,也会使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人关注,影响创作者积极性,劣币驱逐良币,损害平台的可持续价值。这都是平台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平台出手治理,属于自己经营权的范围,目的在于保护平台持续发展,维护社区良好分享氛围,是平台对自身利益的保护。目前,抖音、快手等平台均对心灵鸡汤式炫富、虚构经历夸大事实等炫富做出了禁止性规定,对一批涉嫌炫富的账号进行禁言、封禁等处理。
不过,炫富虽然不好,但解决这个问题,也不能一竿子打死,还得寻找柔性的、合理的机制。
首先,如何界定炫富?每个人对富的标准定义不同,有些人觉得1000元的酒店正常,有些人觉得3000元也正常,但有些人300元也觉得贵。市场经济出现分层也是正常现象,仅仅用绝对值去判断难免顾此失彼。
在这个问题上,小红书在《社区公约》中提出了判断炫富的标准是“是否对别人有用”,并劝告用户:即便拥有较高的消费能力,也应在分享过程中,主动顾及他人感受,尊重他人,怀有同理之心,避免炫耀远超常人的消费能力。这或许是一个启示,炫富的关键不在于价格的绝对值,而在于心态、语气、语境、镜头语言,更在于实质性的目的是分享、呈现,还是赤裸裸的炫耀。
实际上,炫富视频作为一个现象,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市场机制。
曾经豪车、腕表、珠宝,这些高价值的奢侈品都是中年成功人士才消费得起的产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手握大把金钱的消费者的年龄已经开始逐步下探。品牌方也逐渐走进短视频平台,寻找用户。比如,前面提到的宾利,就在视频平台上推广。这种推广自然会与一些博主合作,博主对品牌的理解是庸俗化、刻板化的,同时,为了吸引流量,就会把推广、营销做成炫富模式。本该是探店、试用产品,让受众体验一下,结果却成了用耸人听闻的价格吸引流量,成为炫富。
其实,品牌方要明白一个道理:虽然定位高端品牌的消费,很大程度上,本身意味着消费羡慕,因此品牌方需要营造这种氛围。这一点出于人性,是客观的,长期地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未来也必然存在,是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但是,在宣传风格上,品牌不妨多谈格调、传承、积淀、精致,单一直接把价格端出来,是有风险的。更重要的是,不冒犯他人,尊重他人,心怀谦逊,也是一个品牌应该具有的内在精神气质。
社会需要抑制炫富,维护和谐,同时,也需要适度多层次刺激消费。在刺激消费与炫富之间,有一条钢丝绳要走,世事皆是如此,过犹不及。把握好这个度,需要各方多想办法,多思考,共同努力,共同维护。 □刘远举
- 上一篇:大人的焦虑,岂能让“鸡娃”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