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广东研发投入增至约3200亿元,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二

昨日是第21个世界知识产权日。当天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广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情况。
广东获中国专利奖项目总数
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
据广东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局长麦教猛在发布会上透露,目前,广东获中国专利奖项目总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广东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创新指数位居全球第二,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全省研发投入从2015年1798亿元增加到2020年约32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4%提高到2.9%。国家级高新区增加至14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3万家,在粤两院院士102人。
全省法院去年新收
知识产权案件19.61万件
去年,广东省公安机关共立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3145宗,破案2704宗,涉案金额近27亿元。省公安厅部署开展为期三年(2020-2022)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蓝剑”专项行动。
去年,全省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19.61万件,同比增长24.60%;审结19.30万件,同比增长26.07%。其中审结涉外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1032件,同比增长50%。去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全年受理互联网知识产权类纠纷案件共27729件,占该院收案数的49.52%。
去年,广东省内海关扣留进出口侵权货物12298批、2840万件,占全国海关同期的20%和50%。其中,深圳、广州、黄埔海关扣留侵权货物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
有效发明专利量13.77万件
专利已成为广东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极其重要的创新资源和核心竞争力。去年,全省专利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为70.97万件和7.07万件,分别同比增长34.57%和18.33%。
截至去年底,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13.77万件,居全国首位。
去年,广东省商标注册量107.99万件,居全国首位。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注册地理标志商标85件,累计获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55个。“吴川月饼”、“英德红茶”、“凤凰单丛”、“大埔蜜柚”4种地理标志入选第一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
将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中心
去年,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九市发明专利授权量6.9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33.9万件,均占全省的97%;商标有效注册量455.5万件,占全省84%。知识产权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和重要资产。
麦教猛在发布会上表示,接下来,广东将进一步深化粤港澳知识产权交流,探索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识产权合作中心等。“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重点产业做好高价值专利布局,支持关键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储备;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充分利用港澳地区和国家高端知识产权服务资源,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走向高端化,全面助推知识产权价值实现。”麦教猛说。
采写:南都记者 吴笋林 梁炜培 实习生 聂卓欣
观察
区块链助力ZHI系统 35分钟了结侵权案
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广东为何能在知识产权综合发展和创新排行上强势“霸榜”?这背后,也与广东独特的知产保护体系密不可分。
快:降低维权成本
广东是经济大省和创新大省,创新要素的高速流动必然会带来更强烈的保护需求。2020年,广东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已经超过19万,超过了全国总量三分之一。这么大的案件量,如何才能对每个维权诉求迅速作出反应?
对此,广东采取了一系列“黑科技”——将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到司法审判中,力争让当事人足不出户、点点手机,就实现诉讼服务全流程“一网通办”,对权利保护更加及时。
摄影爱好者蔡先生拍摄的“西藏林芝,桃花沟”照片,被一个微信公众号擅自使用。不同于传统庭审繁冗复杂的陈述,广州互联网法院受理案件后,运用司法区块链存证+网络著作权全要素审判ZHI系统,将案件事实简明扼要地分为权利客体、权利来源、侵权行为三个方面。这起看似“高大上”的著作权侵权案,仅用了35分钟就完成了庭审,并当庭宣判。
降低维权成本,关键就是要“快”。在广东高院知产庭副庭长王晓明看来,有技术加持,还要有制度保障。因此,除了对不同类型案件繁简分流,加快速度,广东法院还全面提高了诉讼禁令的适用比例。
大疆公司的一项产品被侵权后,虽然还未查明赔偿数额,但深圳知识产权法庭已发出禁令,要求侵权公司立即停止侵权。不等案子审完,司法先行作为,这就避免了企业拿到判决后,陷入“赢了官司,输了市场”的窘境。
准:当事人“心服”
知识产权是科技、经济和法律相结合的产物,一起知识产权纠纷,可能涉及源代码、集成电路等各种技术知识。考虑到法官多是文科知识背景,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建立了三重机制:技术调查官+技术顾问+技术咨询专家。这些技术人员来自审协广东中心、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五年来,已经参与了800多件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为事实查明提供了有力保障。
对于涉外案件的当事人,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法律体系,要让他们“心服口服”,有时还要打消这些人的“主客场”疑虑。
广东通过引入港区陪审员、实行“内地调解员+域外调解员”等方式,让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与国际接轨。
狠:处罚得“解气”
知识产权侵权严重破坏市场规则和创新环境,侵权者获得巨大利益,却往往“赔笔小钱”了事,这一度成为知识产权维权的顽疴。
在这方面,广东作出了不少让从业者觉得“解气”的判决:在红日公司与睿尚公司的纠纷中,侵权者竟是红日公司的前员工。加入新公司后,他们声称要打造“红日升级版”,采取“寄生式营销”,由于主观恶意明显,广东法院处以惩罚性赔偿5000万元。
惩罚性赔偿在数据上的反映更加明显。广东法院去年全年审结的专利案件,平均判赔数额相比三年前翻了一番,超过1000万判赔的已有23件。
对构成犯罪的,还要使用严厉的刑事手段。去年广东刑事处罚了知识产权犯罪2444人,其中304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
南方日报记者 尚黎阳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