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学校国际班的高峰与低谷:
谁悄然关门 谁依然坚挺?


南都教育联盟发布的《2020广佛国际教育观察报告》数据显示,49所广佛国际学校(班)中,包含12所公办学校,37所民办学校。广州民办国际学校有23所,公办国际部11所,占到近一半的数量。公办国际班市场,其生存和发展备受关注。南都教育联盟记者观察发现,疫情影响下,部分公办学校国际部停止招生,而口碑老牌公校仍然坚。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政策背景下,广佛优质公办国际部(班),会否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趋势
公办国际班优势在于本土化
公办国际部(班),是指国内公办学校与国外学校合作开办的国际教育项目:由中国公办学校承担教学管理,采取双语及全英文授课的模式培养国际型复合人才。
“这些老牌的公办班,开办时间久了,经验也更足,家长更放心。”黄女士为孩子选择的就是一所广州公办学校国际班,在她看来,公办国际班经过几年的发展,优胜劣汰,已逐渐成熟。
“因为市场长期存在着这样一种需要。”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常务副校长黄志铭看来,始终有选择走非高考的“另一条路”的人群。
“在公办国际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大趋势是不变的,那就是家长们对于优质教育的高需求。”广东实验中学AP国际课程(下简称“省实AP”)校区主管张婧认为,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往往从几方面体现,“生源、学校的实力、还有学校的资源,优质的公办学校国际部在这些方面依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
在广东华侨中学国际部主任刘凡看来,公办国际班的优势在于教育的本土化。“中外学生从小的生活环境和成长轨迹都不同。很多家长往往又非常看重结果导向。本土化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公办国际班往往在这个阶段表现出更强的优势。”同时,刘凡也认为,公办学校办学者对于国际班的办学理念、对办学过程的监督和把控也很重要。“如果学校方面重视国际部,将国际部纳入统一管理,对国际部的发展也会起到更大的帮助。母体校的支持力度也很重要。”刘凡说。
回溯
曾遍地开花 数量激增暴露短板
梳理广佛两地公办国际班轨迹,其发展脉络可窥一二。广东的国际教育从2012年前后开始起步。
广州最早的国际教育,主要还是集中在几所重点高中的附属国际班。例如:华师附中的国际课程中心(后为华附国际部)、执信中学、省实的国际班,以及华美学校的中加高中班等。开办数量最多时约有20所以上。
而佛山的公办国际班,除了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中、佛山三中这两所老牌教育机构开办了国际班外,华英学校、桂城中学、南海一中等多所学校也相继办起了国际班。两地公办高中国际部的身影频频出现。
数量激增的公办国际部(班)受到关注的同时,也开始暴露短板,出现课程体系混乱、收费高/收费不透明、占用公共资源、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以及审批监管不严、出现“计划外国际班”等问题,引发大规模讨论。
为规范公办国际部(班)发展,教育部于2013年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对各类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从招生、收费等多方面予以规范管理,对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国际班”进行清理或转制。
该草案发布后,多地教育部门纷纷展开行动,对公办国际部(班)进行严查和规范。
2015年,深圳市教育局下发相关通知,声明未来将收紧公办学校开设的国际班。无“牌照”的公办学校,自2015年起不得再新招国际班学生,而已开办国际班的公办普高,则实施过渡政策,用三年时间逐步“消化”。
公办国际班“遇冷”趋势在全国层面显现。有机构数据显示,从2016-2018年,全国范围内获得课程或学术认证的公办学校国际部(班)增速逐渐放缓;从2019年起,总数出现下降趋势。截至2020年10月10日,获认证的公办学校国际部(班)共计259所,与2019年相比减少7所,与2018年相比减少15所。
困境
入不敷出压力大,打开市场难
在此次《广佛国际教育观察报告》调研过程中,有不少公办学校表示,其所在的公办学校国际部“已停办多年”。广州市第一中学一位负责老师表示,其国际部目前已经停止招生。广州中学国际班(原广州市第四十七中学)的负责人员也表示,该校国际部很多年前就不再开办了,原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国际高中部的负责老师表示,两三年前该校国际部就已经取消了。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佛山外国语学校国际部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政策影响的大背景下,公办国际部有自己的“难处”。
其一是资金链问题。传统的公办国际部,是由公办学校提供校舍、教学设备和中方师资,社会机构负责招生、课程引进和外教招聘等,办学基本由社会机构主导。“实则还是私营性质,但资金链支持力度相较民办学校又有不足。”聘请的老师没有编制,所以流动性大。而国际部生源也不稳定,学生转学的情况很多。聘请一个外籍校长年薪就要五六十万元左右,“资金链一旦断裂,学校就很难办下去了。有类似公办国际部学校一年损失700多万,实在没钱只能停办”。
其二是教材审核和推广压力。“由于是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很难在官网进行大范围的宣传。”除非是老牌名校长期积累口碑,不然很难通过宣传渠道获取影响力。“而且相关职能部门对于国际班的教材审核也会非常严格,想要达标其实也不容易。”
在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出于政策、资金、师资课程等种种压力,也有一些公办学校国际班推出“双轨制”办学模式——“出国+高考两条腿走路”,“国际班”教学也只是在原有普高课程基础上,增加一些相关的外教教授英语,而实则距离标准的国际认证授课体系还很遥远。
声音
“行业需净化,借力湾区或迎机遇”
“我个人认为,对于既重视学生多元的思想教育,又在教学方面下足功夫的学校,无论公办校还是民办校,势必都能够走得长远。”张婧认为,做好平衡很重要。
而在黄志铭看来,未来的公办国际班更需要一个市场净化的过程。“前几年国家提出对公办国际班的监管整顿,我认为很有必要,这是一个健康引导的规范,净化市场是很必要的。对于已经批复的学校,承认他们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引导扶持其健康良性发展;对于尚未核准但已在运营的学校,尽快补办手续,不符合规范就整顿退出;而对于尚未批复的学校,在审核层面也应更加谨慎,相应提高准入门槛。”
2020年6月18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印发,其中强调支持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未来湾区优质公办国际部(班)是否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值得持续观察和期待。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南都教育联盟调研员 董晓妍 梁艳燕 实习生 郑纬浩 严一涵 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