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饭圈,要寻求一套新的共识与规范
5月8日,国新办举行2021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发布会。网络综合治理局局长张拥军就《青春有你3》粉丝为偶像打榜倒牛奶的事件作出回应,称网信办会进一步加强对“饭圈”群体行为模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入研究,指导相关网站平台制定社区规则,规范粉丝群体网络行为,尽量从本源上解决问题,引导青少年理性追星。
备受关注的“倒奶事件”,日前有了新的进展,节目主办方先是关闭所有打投通道,随后赞助商深夜发布打投产品退货方案,5月9日下午,《青春有你》节目组又决定终止节目录制,取消决赛。“倒奶应援”是极具标志性的一个事件,将饭圈的种种乱象推向前台,从舆论的反馈不难看出,外界对于饭圈的不满乃至愤怒,都到了一个临界点。
饭圈乱象由来已久,如今发展到“倒奶事件”,其实并不意外。此次事件提供了一个契机,提示各方去反思和正视饭圈存在的问题,而在做出任何治理决策之前,都要先搞清楚,饭圈到底乱在哪?
追星并非新鲜事,明星与粉丝从来都是相互依存。如今粉丝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有自己的社交工具,因此相对过去更富有组织性,另外大多粉丝都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这些因素都让饭圈呈现出新的特点,而其中最大的一点在于,饭圈具备了商业营销价值。
目前饭圈乱象,有的是粉丝自发行为导致的,其问题主要源自粉丝群体缺乏相应的规范与约束;有的则是粉丝经济衍生出来的,相关的平台或企业对此要负主要责任。现实中呈现的问题可能更为复杂,但是对不同主体提出相应的要求,应该成为从源头上治理饭圈乱象的出发点。
对于粉丝群体而言,一个人一旦加入饭圈,其行为就很难做到理性,因为饭圈往往意味着共同行动,而且目的性极强。被舆论经常批评的那些粉丝日常行为,比如在社交平台为偶像打榜,为偶像社交账号控评等。类似乱象频发,让粉丝群体的形象变得极为负面,如果要树立正面的社会形象,饭圈内部必须对其行为规则做一次全方位的审视。饭圈一旦壮大,“破圈”几乎不可回避,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肤浅、简单到成熟规范的过程。自身应该树立怎样的价值观,如何在追求偶像价值最大化和行为合规之间取得平衡,解决这些严肃的问题,对于深陷舆论旋涡的饭圈群体而言,已经迫在眉睫了。
不可忽视的是,社交平台很多时候纵容粉丝非理性行为,也是上述乱象频发的重要原因。过去平台对水军现象基本上视而不见,如果要治理饭圈乱象,平台规则是否应该做出相应的改变?考虑到治理行动可能会影响人气,这可能是平台所不愿意看到的,那平台在治理过程中是否有足够的决心和动力,对此可能要有一套严格的外部机制。
而对于运营粉丝经济的平台或企业主体而言,面对频发的争议,或许应该思考粉丝经济的规范和可持续性问题。粉丝经济之所以社会形象相对负面,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这方面的衍生品,往往粗制滥造,企业之所以能获利,只是利用粉丝对偶像的情怀与信仰。但粉丝经济也应该受到相应商业伦理的约束,依靠粉丝力量制造虚假流量,无异于欺骗,这样的粉丝经济,是不可能得到社会认同的,相反只会激发社会焦虑。怎样的粉丝经济,才会获得社会接纳,如何开发粉丝应援行动的商业价值,这些问题都有待行业进一步探索,而粉丝经济不应该只是割韭菜,不应该只是玩智商税套路,应该成为行业共识。
国新办在发布会上谈到整治“饭圈”乱象时,一是聚焦问题压实主体责任,二是强调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当整个社会都对饭圈表达不满,饭圈确实就到了该改变的时候,毕竟没有一个行业可以在持续的批评中存活。接下来具体如何标本兼治,这显然不仅是监管部门该思考的问题,饭圈和粉丝经济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对此作出尝试。
- 下一篇: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