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防灾减灾: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论坛在京举办,50余位中外大咖参加

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等工作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潘珊菊 05-11 00:50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郑国光。

  美国雪城大学公共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帕梅拉·休梅克。

  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前夕,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防灾减灾: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论坛5月9日在北京举行。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郭卫民建议,要积极开展减灾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减灾理念与实践,加强同国际减灾机构的密切交流,分享和传播中国防灾减灾经验,展现中国开放合作的大国姿态。南都记者了解到,该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不仅有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还有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新加坡等国专家学者共50余人参加。这也被解读为是一场政府与学界、国内与国外的对话互动。

  要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此次论坛为各国分享防灾减灾经验、开展防灾减灾学术交流、推动减灾国际合作搭建有益平台。

  郭卫民提到,当前,中国面临的各类灾害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要扎实树立预防为主的理念,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强化灾害信息发布和舆情应对机制建设,综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传播渠道,提升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确实,前些年,包括在5·12时期、非典时期,我们的防灾减灾相对被动,但这些年来我们不断进步。”郭卫民说,如何把灾害防范在发生前,邀请中外专家一起交流、总结提升理念和做法,实际上也是传播,怎么样让广大公众树立起防范灾害意识,提升这样的能力。

  与此同时,要善于依靠科技力量,积极推进相关立法,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抗灾救灾科学化、法制化、专业化水平,继续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常态减灾、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工作,构建多方参与的社会化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郭卫民还建议,要积极开展减灾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减灾理念与实践,加强同国际减灾机构的密切交流,分享和传播中国防灾减灾经验,展现中国开放合作的大国姿态。

  鼓励倡导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减灾国际合作

  国家减灾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应急管理学会副会长郑国光在论坛期间概括中国防灾减灾经验,并对防灾减灾国际机制建设提出建议。

  郑国光说,2018年3月成立应急管理部,统筹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构建统一指挥,专长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经过3年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应急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国家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报预警、防范救援、灾害评估、救灾救助一体化运作的新格局也已初步形成。

  郑国光认为,要进一步推进全球防灾减灾救灾机制建设,当前防灾减灾救灾国际合作点多面广,深度、广度和引导性仍显不足,合作机制的持续性和协同效应仍不够。他建议要巩固和深化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减灾国际合作,持续落实好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联合国减轻灾害风险框架。“充分利用现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合作机制和渠道,推进对多灾易灾的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在减灾技术、项目、人才和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促进提升减灾能力。”

  在深化区域多边机制合作、培育减灾合作新增长点上,郑国光还建议,要推动和深化上合组织、金砖国家、中日韩、亚太经合组织等机制下的减灾管理合作,巩固拓展周边特别是毗邻国家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和共同应对的机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机制。

  与此同时,携手共建“一带一路”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国际合作机制,针对沿线国家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能力建设,助力沿线国家更有效地减轻灾害风险。并进一步鼓励倡导市场和社会组织参与减灾国际合作,在传统以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作用。

  据了解,国家减灾委员会成立于1989年4月,前身是中国国际减灾10年委员会,200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为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务院引导下负责统筹指导,综合协调全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包括协调开展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应急管理学会于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主观的我国应急管理领域唯一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的国家级社团组织,有国内外从事应急管理理论研究、教学培训、咨询服务的专家学者、实践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机构、企事业单位,非政府组织等自愿组成。

  

  减灾的前提是准确信息发布,并基于正确信息制定高效政策

  美国雪城大学公共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双一流”建设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帕梅拉·休梅克发表主旨演讲,就新冠疫情暴发后美国信息传播个案进行阐述。

  她提到,自2019年到现在,美国的两场灾难,一是疫情本身引发的灾难,二是关于信息传播媒体报道的灾难。

  休梅克提到,信息误报导致谣言和阴谋论的蔓延,官方对新冠信息是及时掌握的,但并没有及时提高公众意识,一些官员有时候会散布不正确的信息,导致美国处处可见信息谣传的现象。除此以外,也有人会编撰关于新冠疫情的谣言。

  “这些谣言其实很容易被击破,但当时没人了解现实情况,或者没人知道哪个机构应得到信任。”休梅克说,很长时间以来,大多数美国公众都听从政府医学专家和国际医疗机构和医疗组织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会发生变化。疫苗生产出来,很多阴谋论导致人们不愿意接种疫苗,所以如今只有半数美国人接种了疫苗。

  如何提升未来防灾减灾工作?基于美国新冠疫情暴发后的经验所得,休梅克建议,有官方数据的官方机构应公正真实传播这些数据。同时,在疫情发生或灾难发生后,要有准备地把这些真正的信息对外公开。

  休梅克也建议,在灾情暴发期间,国家政府官员“一把手”,应基于专家建议来做出相关决策。专家提供事实,而政府利用这些事实来应对灾情,这是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政府官员应理解灾情的信息会受到公众舆论的探讨。如今生活在复杂传播环境,信息一传十、十传百,遍布整个社会,有时很难评估它正确或真实与否。

  “减灾的前提是准确信息发布,并基于正确信息制定高效政策。”休梅克认为,大众媒体信息传播已不足够应对这个时代,大量不真实信息通过社交网络传播,相关机构官员需要通过真正信息来应对那些失真的传播。

  论坛期间,除了北京主会场,还在武汉、成都、深圳等三地联合开展防灾减灾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活动,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并与主会场进行连线互动。

  

  他山之石

  新加坡教授:

抗击新冠疫情离不开政府、社区、个人共同参与协作

  关于如何推动政策创新与公共治理问题,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教授 Sun Lim在分论坛上分享了控制新冠疫情期间新加坡的经验教训,她提到,新加坡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社区、个人共同参与协作。

  作为一名传播学教授,Sun Lim重点分享了信息在新加坡疫情防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Sun Lim说,新加坡自疫情一开始就保持了高度信息透明,政府每天晚上都会召开一次发布会,向民众通报疫情最新情况。同时,政府还开发了一款公共服务App,平台上记录了新增确诊人数、康复出院人数等数据,方便民众及时了解关于疫情的各方面信息。

  在Sun Lim看来,控制新冠疫情的关键,不仅在于政府的努力,还需要社区的“觉醒”,“我们要让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

  新加坡许多社区在疫情期间都开展了有趣的活动,协助政府进行科学的防疫知识传播,一些艺术家也主动参与进来,用幽默、易懂的漫画形式告诉人们如何进行日常防护。“我们获得了来自公众的强大支持。”Sun Lim说。

  新加坡的疫情起源于外籍劳工聚集区的传播,这些劳工们远离家乡,在隔离期间不能和家人见面,非常孤独。当地社区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我们很关注劳工们的心理健康,除了提供物质支持外,我们也会定期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Sun Lim提到,新加坡社区里会有专门的团队,帮助受疫情困扰的人们度过难熬的时光。

  “新冠疫情是一个集体性问题,需要大家携起手来共同抗疫,包括政府、社区、所有人。”Sun Lim提到。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实习生 陈萌 周怀阳

发自北京

图片来源: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