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珠海淇澳岛走出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苏兆征

从贫苦少年成长为杰出工人运动领导人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思萌 05-14 01:40

  ←苏兆征像。 (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珠海市淇澳岛上,游客们在苏兆征故居外游览。 南方日报记者董天健 摄

  3月的珠海淇澳岛,碧海蓝天,草长莺飞。担任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长的苏兆征,生于斯长于斯。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中国工人运动先驱,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

在游客云集的苏兆征故居陈列馆,以苏兆征为主题创作的大型红色现代粤剧《苏兆征》、沉浸式诗剧《追寻苏兆征》,都在深情缅怀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赞扬着他的艰苦卓绝奋斗精神、爱党爱国赤诚之心。

  出身贫苦不灭爱国之志

  位于珠江口伶仃洋的淇澳岛,面积仅有23.8平方公里,却是水上交通要塞。1885年,苏兆征在此出生并度过了青少年时期。

  “1833年,淇澳岛村民打败英国鸦片贩子的故事,代代相传。”说起白石街的故事,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副馆长万滢如数家珍,苏兆征自幼就听长辈们讲述这些英雄故事,早早在心中播下了反帝爱国的种子。

  万滢介绍,苏兆征家境贫寒,有7个兄弟姐妹,父亲租佃薄田瘦地养家,母亲靠打草鞋、凿生蚝补贴家用,一家人经常填不饱肚子。仅仅在家乡私塾读了3年书,18岁的苏兆征不得不离开淇澳岛,到香港一艘外国轮船上当“侍仔”(即杂役)谋生。

  走出海岛、登上轮船,他终于有机会开眼看世界、触摸时代脉搏:接触到经常乘船为革命奔走的孙中山,并于1908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还随船到过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了解俄国十月革命,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

  受到外国资本家种种压迫剥削的苏兆征,反帝爱国情绪日益强烈。

  

从工人中成长的革命斗士

  

  1921年3月,苏兆征与林伟民等在香港筹建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简称香港海员工会)。次年1月,在第三次向资方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后,他和林伟民等发动海员举行大罢工,从而“成为全国海员的中心领导者”。随后全国多地成立罢工后援会,罢工规模迅速扩大,使五条太平洋航线和九条近海航线陷于瘫痪。

  增加工资、抚恤“沙田惨案”死者家属、恢复被取缔的工会……历时56天,香港海员大罢工宣告胜利结束,港英当局和轮船资本家最终答应了海员们的要求。

  “这次罢工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推动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珠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振忠说,自此以后工人运动高潮迭起,也壮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在领导工人运动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令苏兆征等备受鼓舞。他积极支持配合中共广东区委的活动,与中共党组织走得越来越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意愿也日益强烈。

  1925年3月,苏兆征代表香港的工会团体到北京,参加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苏兆征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下旬,苏兆征从香港前往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筹备工作。5月1日,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举行,苏兆征当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他逐步认识到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打破枷锁、求得解放,“深信只有社会主义的革命,才能完成人类的彻底解放”。

  同年5月底,上海发生五卅惨案。6月上旬,党组织指派邓中夏、杨殷、杨匏安、苏兆征等人组织党团,作为指挥机关,到香港组织罢工。

  6月19日,香港海员正式打响了反帝政治大罢工的第一炮,香港各界工人相继而起,响应罢工,随后,广州沙面洋务工人奋起罢工。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爆发。

  作为省港罢工委员会委员长,苏兆征和其战友领导罢工不断向前推进,坚持斗争长达16个月之久。这次罢工先后有25万人加入了罢工行列,其中有20余万人不顾英帝国主义者的阻挠和威胁,纷纷离开香港,返回广东各地。

  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

  “省港大罢工提出维护工人利益的‘六大条件’,在政治上、经济上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对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起了巨大作用。”陈振忠说,省港大罢工对大革命高潮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罢工工人称赞苏兆征和邓中夏是引导群众坚持反帝斗争的“两盏明灯”。

  

积劳成疾年仅44岁去世

  

  省港大罢工后,苏兆征继续为中华民族和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奔走奋斗。

  他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届、第三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直接参与八七会议一系列重大决策的讨论和制定,并被推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其后又受命参与主持制定广州起义计划;1927年虽缺席但仍被选为广州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7月在党的六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同月,他率中共代表团参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

  在共产国际六大召开不久后,苏兆征患了阑尾炎,组织安排他在苏联疗养,但他依然惦念着国内的革命工作。次年2月,他抱病离开苏联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二次扩大会议结束不久后,他因过度劳累,旧疾复发,最终病逝,年仅44岁。

  虽然其生前多次掌管过财务工作,省港罢工期间有时甚至日进数十万元,但他始终恪尽职守,两袖清风,不谋私利,与妻子儿女过着清贫生活。以至于在他“身后极为萧条,寡妻幼子,无以教养”。后来,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苏兆征亲属被送至苏联,委托苏联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妥善安置生活。苏兆征的高尚品质,被誉为是“每一革命战士之最好的模范”。

  “苏兆征成长于淇澳岛这片土地,潜移默化中造就了他反抗压迫和剥削的意识。”陈振忠说,如今苏兆征的革命故事和红色基因,还在珠海淇澳岛代代相传。

  2005年,苏兆征故居展出图片展《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苏兆征》;2010年再次修缮,征收故居右侧三户民房设立陈列馆,由此组成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建筑面积274平方米,占地面积514平方米,于2011年6月28日对公众免费开放;2019年10月,苏兆征故居陈列馆实施提升改造工程,馆内正在布置专题展览。

  观众只要来参观,总会驻足细细默读苏兆征的遗嘱。

  “大家共同努力奋斗,大家同心合力起来,一致合作达到我们最后成功……”弥留之际,苏兆征用微弱的声音留下遗言。站在一旁的邓颖超,从怀里拿出一支笔,在一张不大的纸上将他的遗言记录了下来。

  “遗嘱的背后,是苏兆征坚定的革命抱负。”陈振忠说,苏兆征波澜壮阔的革命人生,深刻阐释了共产党员的艰苦卓绝精神和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

  如今,苏兆征故居是广东省著名的红色革命遗址、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自2011年6月对外免费开放以来,接待来访人数逐年递增,年接待量达15万人次。

综合南方日报、人民日报报道

文字整理:南都记者 李思萌

学术顾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卢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