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险峰:粤剧腔、水墨风、顶尖特效,打造新美学体系


导演张险峰

演员表演需要用眼神传情。

《白蛇传·情》运用国际顶尖特效制作并融入中国绘画艺术风格,实现传统艺术与电影语言的跨界融合。

《白蛇传·情》借用西湖那种水汽,营造中国绘画的感觉。
《白蛇传·情》由珠江电影集团联合广东粤剧院、佛山文化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由张险峰执导,国家一级导演莫非担任编剧,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曾小敏和国家一级演员文汝清领衔主演,王燕飞、朱红星联合主演。
如何用电影的手法展现戏曲的精华,是戏曲与电影融合的一个难题。电影《白蛇传·情》另辟蹊径,运用国际顶尖特效制作并融入中国绘画艺术风格,实现传统艺术与电影语言的跨界融合。导演张险峰介绍,影片呈现的每分每秒,背后都有关于戏曲艺术与电影艺术之间分寸的考量。同时,为追求极致的东方美感呈现与震撼的视觉效果,影片特效部分由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深圳三地顶尖特效团队共同完成,以奇幻化的效果呈现了戏曲舞台抽象化的“盗仙草”“水漫金山”等经典桥段。
《白蛇传·情》灵动的仙侠水墨风画面,水漫金山的惊世奇情,将国粹的创新展示形式发挥到极致。
01
4K电影有极好的画面真实感
南方都市报:《白蛇传·情》是首部4K粤剧电影,在拍摄时会遇到什么难题?
张险峰:4K对拍摄没什么影响,但对后期影响很大。因为4K画幅相当于2K的4倍。对于后期制作来讲,数据量更大,运算时间、生成时间会更长。比如正常2K电影一个画面做好生成时间一个小时,4K电影就变成4个小时,后期的周期比较长。
南都:4K电影与2K电影相比,在观影感受上会有什么区别?
张险峰:其实我也是第一次看4K。我挺喜欢4K,因为4K画质很清晰,画面的真实感让你觉得非常享受。
比如你拍人物特写,脸上的妆、演员戴的头饰,这个细节都要很清楚,所以对制作难度挺大的,要求我们道具、服装,各种饰品要做得非常精到,不能有一点的瑕疵或者不对。
南都:这个片子里面有一些怼正脸的镜头,对演员的要求也特别高。
张险峰:怼正脸的镜头其实很少,一般都是中景和中近景。毕竟一个戏曲演员的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就是40岁上下。但是角色要求白素贞应该是十六七岁,许仙十七八岁。你让这些在职业生涯最黄金阶段的演员去演一个这么年轻的角色,妆盖得再厚也是有难度的。你要设计一些办法去规避掉一些毛病,比如白素贞十六七岁,演员过了三四十岁都会有皱纹,所以在拍摄上,尤其是4K电影,就要离得稍微远一点,不要太近。
南都:现在国内有多少影院能够满足4K的放映条件呢?
张险峰:非常少。据我所知,上映之后大部分影院应该都是2K。但是我觉得做4K是值得的。因为这部电影作为戏曲电影来讲突破很大,留下4K影片也是一件好事,大家以后还能多去看一看。以后如果与时俱进了,电影院、电视台都变成4K、8K了,2K的影片很快会被淘汰。
02
这个片子的实验性非常强
南都:《白蛇传·情》的原版粤剧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它和电影还是有距离的。你看了粤剧后,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点,来把它变成电影的形式呈现?
张险峰:其实我没有找到点。但是因为我是学美术出身,拍广告很多年,我对创作,有时会有一种冲动。我应付了很多不同风格的广告片,但是看到这部粤剧时我居然找不到路,所以当时我很绝望。但这种绝望后来转化成一种兴奋和刺激。我是喜欢有挑战的,加上这么多年我也有一点自信。我就接了这个案子,看看我到底能开到什么路上,也许翻天覆地有些变化,也许不行,那不行大家都骂我呗。是这样一个想法。
南都:对于电影整体的美学风格,之前您是不是也有过几次尝试?
张险峰:对,一开始我想这部电影是拍给年轻人看的,他们看好莱坞的电影,看美剧,他们生活氛围都是西方文化的氛围,你要让他们进影院看电影,你就得把西方的美学放进来。因为曾小敏他们发给我们几张剧照,我拿着剧照放到了好莱坞的电影环境里,其实挺美的,但一看我觉得不对,这是把我们自己文化给毁了。西方油画讲的是立体、光影、层次、景深,但我们东方美学讲的是平面、气韵、内涵,更讲究那种留白,更含蓄的一种美。那为什么不弘扬我们自己的气质呢。所以我们把东方文化挖掘出来,提炼出来,借用西方的电影技术加以表达,我想观众应该是会喜欢。
南都:后来我们把电影的风格概括为“仙侠水墨风”,确切吗?
张险峰:也不是太确切。因为水墨风在里面是一部分。比如说白素贞到西湖的氛围。我想借用西湖那种水汽,让影片增加那种润度,把它变成中国绘画的感觉。但是往后比如说到了金山寺或者其他地方就会有一些改变。也有一些类似于工笔画,比如人物。因为我拍的是平光。我对摄影也是要求拍一个中国的东西,中国讲的是造型、气韵、构图。如果拍成立体的,那是西方的美学体系,不是我要的。
南都:平光会否对镜头语言产生限制?
张险峰:对,会有一些限制。有时会打出一些毛病,比如演员造型的毛病,会做一些调整,不过问题倒不是太大。
南都:现在看这部电影依然像看一个舞台戏,这就是你想要的效果吗?
张险峰:这是我的初衷。戏曲这个艺术形式特点非常鲜明。它的语境应该是主导的,它决定了艺术形式就是这样,你不能让所有演员按照电影去表演。所以我要按照它的语境去走,再把电影植入进来。但植入进来之后,需要掌握一种分寸。在电影的成分中,你要保留一点舞台感,因为他们有表演,有气质,有走位在那。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完美尝试,因为我知道它里面很多的不足。因为这个片子实验性、探索性非常强。我希望电影上映后,能得到一些大家的建议和批评。这对戏曲电影未来的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03
从粤剧舞台到电影银幕的改变
南都:《白蛇传·情》的原始剧本是粤剧剧本,拍电影时在剧情方面做了哪些调整?
张险峰:因为剧本是舞台本,我必须要打乱时空。比如在拍西湖的时候,可能镜头要切到金山寺,法海什么反应,时空必须得交错开,这才是电影。很多情节也要改。比如尾声。舞台剧里拿一座桥当雷峰塔,白素贞在桥上一站,许仙在下面一站,两人一直唱,时间有15到20分钟。怎么改?许仙站在雷峰塔下边,他期待着白素贞从雷峰塔里出来,千年之后佛陀花开,白素贞才可以出来。他在等着的时候进入到梦境。在梦境里,白素贞的手和许仙的手握在了一起,两个人踩在水面上舞蹈,莲女围着他们旋转舞蹈,很好看,也很美。可唱完之后,许仙一转身,白素贞没了,还在塔里边。角色也要改。比如法海。戏曲角色通常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但电影角色是要有层次的。
我们现在“5·20”上映这个电影是有意义的,为了表达白素贞对许仙的一种执着的爱。我的焦点是法海。因为法海是他们爱情的试金石。没有法海,你看不到白素贞对许仙那么执着的爱情;没有法海,你看不到许仙的那种悔恨交加。所以法海是重要角色,要把他建立好。我的设定是什么?法海不是个坏人,他坚守的是他的信条。他的信条就是天理。天理可能不近人情,人妖不能通婚。那么白素贞挑战的是封建的那种不近人情的天理。白素贞的爱情观就伟大了。法海这个人物是有厚度的。法海打完白素贞,其实有一种失落感,他觉得一个孕妇为了爱情,数次跟他打,法海心说这个女人怎么执着成这样,是不是我信奉的天理是错误的?他开始质疑自己。
南都:在演员的表演上,从戏曲舞台到电影舞台,经历了什么改变?
张险峰:我要求演员要跨界戏曲跟电影。你带唱腔带身段的时候,可以是戏曲,但是唱腔和身段没有的时候,你就得用你的眼神去传达你的情感。他们功力非常强,眼神的情绪特别饱满。白素贞说许仙的时候数次落泪。又比如白素贞被雷峰塔罩住那一瞬间,许仙、小青他们被急浪挡到外面,白素贞就那么凄哀地看着许仙。她没有太多那种悲凉的表达,就是用眼神。我跟小敏说,你演得真太好了,电影演到最高层面上,也就这样了。
04
希望在年轻人心中形成反响
南都:广东省筹拍粤剧电影时,应该有推广非遗这样的一个心愿。我觉得电影《白蛇传·情》也许会像白先勇的《牡丹亭》那样,让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在年轻人当中得到推广。
张险峰: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白先勇的昆曲《牡丹亭》我在视频上看了,觉得特别棒。但是它的剧情跟电影是有距离的,太长了。《白蛇传·情》一个好处就是它符合好莱坞电影三段式,起承转合它都具备,所以它具有一定的商业性。
南都:讲一下你对这部电影上映后的期待吧。
张险峰:我期待很多年轻人到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他们如果能喜欢这部电影的话,他们会重新去审视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它的美学高度。东方是有美学高度的,我们应该去挖掘它,喜欢它。所以我希望这部电影上映之后,能吸引很多年轻观众到电影院去看看我们的文化的美学高度在哪儿。
这几天我也看到b站、朋友圈里,大家对影片很期待。我挺兴奋,没想到这么多人会有反应。其实说票房、评分,我都不太考虑。我真的期望在年轻人心里面形成一个反响。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实习生 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