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应急管理部首次举行大规模实兵检验性演习

模拟7.5级地震 抢占“黄金救援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嫚 05-15 00:50

5月14日,参演人员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演习现场进行地震救援演练。 应急管理部供图

参演人员演练救人。新华社发

5月14日,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应急管理部、四川省人民政府联合举行“应急使命·2021”抗震救灾演习,这也是应急管理部成立3年来首次举行的大规模实兵检验性演习。

应急管理部介绍,此次演习模拟实战指挥、实兵投送、实地展开、实际处置,检视国家和地方应急资源统筹运用的效能。同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磨合指挥协调机制,增强抢险救援能力,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意识。无人机空地配合人员搜救技术、翼龙无人机、5G远程超声技术等一系列高新防灾减灾装备也在此次演习中逐一亮相。

演习动用各类应急力量6100余人

“雨城区应急指挥中心吗?我是雨城区灾情速报员王文辉,我所在的位置是大兴街道前进村,周边发现有大量房屋倒塌和人员被埋,现在电力、网络已经中断,通往村外的道路损毁,情况紧急……”灾情速报员就近了解震情灾情后,第一时间作出上报。上述场景位于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大兴街道,一场虚拟的7.5级“地震”发生在这里。

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被称为“黄金救援72小时”,速度是抢救生命的关键,也是检验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运行效率的重要标准。接灾情信息后,四川省应急管理厅立即响应,并向省委、省政府上报灾情信息。5时55分,四川省委省政府宣布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此前,雨城区、雅安市分别召开紧急会议,启动应急响应,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工作组开展抢险救援并及时向公众发布灾情信息。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启动一级应急响应,派出先期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迅速调派中国救援队、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庆、云南、贵州、陕西、甘肃等省(市)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和应急管理部自然灾害工程救援成都基地应急力量投入抢险救援行动。中央军委联指中心、西部战区联指中心与国务院及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同步启动应急响应。全国各方应急救援力量也向震区聚集:医疗救援力量快速集结,通信设施、道路抢修即刻展开,各类救灾物资紧急调运。

南都记者从应急管理部获悉,演习在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设主演习场,在成都、攀枝花、乐山、阿坝、甘孜、凉山等6个市(州)设分演习场。演习共动用各类应急力量6100余人,包括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军队应急力量,安全生产、工程、医疗、电力、通信、公安等专业应急力量和社会应急力量;动用各型航空器11架,以及部分铁路公路运力资源、指挥车辆和救援装备器材。

场景模拟与真实响应结合

应急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演习采取场景模拟与真实响应相结合、集中演习与多点呈现相结合等方式进行。

在科目设置上,演习以地震常见灾害链为基本蓝本,共设置26个科目,分应急响应、指挥处置、力量投送、现场救援四个阶段展开,其中现场救援阶段主要设置建筑埋压人员搜救、高层建筑灭火、燃气储配站输气管道泄漏处置、危险化学品储罐灭火等12个科目。

无人机空地配合人员搜救技术、翼龙无人机……一系列高新防灾减灾装备在此次演习中逐一亮相。

“收到!无人机空地协同队伍立即出发。”在演习现场,指挥部收到电话求助,一位74岁的老大爷疑似被埋,除了知道地震发生前老人与儿女通过一次电话,其他被埋地点、现场情况一无所知。

营救生命必须分秒必争。无人机战队立即联合地面搜救小组,朝着建筑物垮塌方向高空搜寻。搜救人员利用先进的无人机空地配合手机信号搜救装备进行搜救,充分发挥无人机高机动性、不受地面限制等优势。在飞行高度15米情况下,无人机在7秒内便可搜寻1平方公里内手机信号,实现大范围被困人员10米精度的快速定位,同时结合地面单兵手机信号搜救装备,可进一步实现0.2米精度的手机定位,根据手机唯一身份码(IMSI),第一时间识别被困人员身份信息。

最终,在无人机战队、消防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通力协作下,老人被成功找到。

“翼龙”无人机化身空中基站

自然灾害发生时,短期内会造成通信设备损毁,灾区往往面临着大面积通讯中断,严重影响救援处置工作。此次演习中,“翼龙”无人机化身空中基站,破解了突发灾害现场通信中断难题。该无人机可定向恢复50平方公里的移动公网通信,建立覆盖15000平方公里的音视频通信网络,能够保障安全环境专网通信,为救援处置工作提供通信保障。

应急管理部科信司相关负责人称,翼龙无人机在本次演习中有效解决了灾情上传下达、地震救援指挥调度、远程音视频通信等重要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翼龙无人机具备长航时、快机动、广覆盖的作战优点。”上述相关负责人介绍,翼龙无人机空中通信平台是应急管理部打造的应急通信国家力量,集成了光电吊舱、合成孔径雷达等侦察载荷,以及机载卫星站、公网移动通信基站、宽带自组网设备、PDT集群基站等通信载荷。

作为空中通信骨干枢纽节点,翼龙无人机可以配合地面370M集群设备、宽带自组网设备、散射通信设备等,构建起空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可快速实现窄带语音广域互通、宽带视频远距传输等。化身成为空中基站,打通“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条件下救灾生命线,为现场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提供强力保障。

搭建联合方舱医院

地震发生后,建筑倒塌、大量人员伤亡、当地医疗体系毁损严重,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也成为救援的“关键一环”。

南都记者从现场了解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省骨科医院牵头组建的3支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快速奔赴灾区,搭建了联合方舱医院,为灾区医疗救治提供坚实的保障。

3支国家级队伍分别携带车载式32排64层CT的移动CT检测车、高精度数字化DR检查系统的医技保障车、移动快速检验车(P2实验室)、移动手术车、中医特色治疗车、5G救护车、核酸检测车等先进医疗救援设备,全力以赴为灾区伤员提供高水平医疗救治。部分医疗装备车是首次亮相,如用于应对突发传染疾病的核酸检测车。

完全展开后的联合方舱医院,拥有检伤分类区、快速处置区、医疗辅助区、住院病区、传染病处置区、后勤保障区等六大功能区,具备快速检伤分类、传染病收治、危重病人抢救、紧急损伤控制手术、危重症监护及病房留观收容、医疗辅助检验影像检查等功能。

记者从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获悉,此次演习首次利用5G远程超声技术进行远程诊疗,实现了参演现场医护人员和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的专家医疗团队线上面对面“隔空会诊”。

南都记者 刘嫚 发自四川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