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南都智库沙龙邀教育界人士、专家学者共话“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未来

国际学校青睐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学生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小鹏 叶斯茗 05-18 01:40

  出场嘉宾 (排名不分先后)   新哲教育集团独立董事、广东实验学校AP国际部负责人高波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常务副校长黄志铭

  广东碧桂园学校国际高中部副校长谢东山

  ULC剑桥国际高中副校长常燕

  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国际中学校长黄彦

  广州斐特思公学校长陈亮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余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线上参与沙龙)

  启德教育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

  为探寻“后疫情时代”大湾区国际教育行业发展方向,5月14日南都智库、南都教育联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行业研讨沙龙暨《2020广佛国际教育观察报告》发布活动。会上来自广佛两地名校、老牌校、新校的校长和负责人,以及教育机构、高校专家学者、学生家长共十余人,共话“后疫情时代”国际教育的未来。

国际教育的黄金期已过?今年是“最难申请季”?有专家坦言,今年出国申请难度确实增大了。在国际学校发展方面,受疫情影响,出现抬高薪资抢外教现象值得关注。还有专家指出,未来国际教育要有文化自信,打好“中西合璧”这张牌。

  议题1 今年冲刺英美名校学生增多,竞争激烈

  当前形势下,国外诸多大学招生政策发生变动,2021年是“最难申请季”吗?

  “今年(录取方面)确实可能出现明显下滑。”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常务副校长黄志铭表示,因为部分学校录取名额变少,今年或将出现好的学校挤破头,靠后的学校没人申请的情况。

  启德留学广州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认为,去年上半年雅思、托福和SAT等标准化考试受疫情影响取消,以及部分学生因疫情推迟了申请安排,同时部分原计划申请美国的学生为保障结果采取了英美双申的策略。今年国内外冲刺英美名校的学生明显增多,特别是英国名校的申请竞争非常激烈,导致排名前20的英国大学录取率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或申请递交的限期提前。

  “这是一个分子和分母的关系,分子是固定的,就看分母多大。”新哲教育集团独立董事、广东实验学校AP国际部负责人高波预测,出国留学应该会越来越难,因为分母在不断扩大。

  广东碧桂园学校国际高中部副校长谢东山认为,目前选择国际教育的学生和家长有三部分,一是本土的学生和家长,他们觉得中考高考压力大,希望孩子接受个性化教育;二是海归家长,他们希望孩子继续接受海外教育;三是港澳家长。

  王丽霞提到,因为疫情,更多家庭和学生考虑到离家比较近的国家和地区升学。启德数据显示:在2020-2021季的留学生中,无论是国际学校学生还是高考生,选择入读港澳地区和新加坡公立院校的学生都明显增多。

  “关于后疫情时代整体的出国留学以及国际课程班会出现降温,我认为这种说法是不理性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分析出国留学和国际课程班的情况,还是要基于现实的国内教育环境以及国际教育的整体结构。

议题2 缺少外教,专家呼吁抵制高价抢人风气

  后疫情时代,国际学校如何研判和把握当下的形势呢?广州斐特思公学校长陈亮表示,国内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不会变;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方式等也客观存在差距,并且短期内不会有大变化,所以出国留学的市场变化也不大。

  在ULC剑桥国际高中副校长常燕看来,由于英国大学数量不多,而且每年都有很多学生申请,所以今年学校开始探索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一些小众专业。“前段时间听说上海等地出现抬高价格抢外教的情况,希望所有同行都不要助长这个风气。”谈及师资方面的变化,常燕认为,外教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每个学校都应做好自己的本分,不盲目去单纯靠提高待遇争抢外教。“与此同时,我们应加大招聘和培养双语教师、海归教师的力度,比如在第二第三外语教学上,可以尝试在外语专业毕业生当中寻找师资,不一定要招外教。同时,中外教分工合作,做自己擅长的事。比如外教在人文学科方面不可替代,双语教师在数理化等学科方面更有优势;外教在课堂互动、公众演讲技能提升、批判性思维培养等方面更有经验,而中方教师在家校沟通、学生身心健康等领域则更合适。”

  “北师大余胜泉教授说过,在当前的AI时代,AI不会代替老师,但是使用AI帮助教学的老师,会替代不会使用AI的老师。”对此,陈亮也提到,学校正在不断探索“教育+科技”,并自己搭建平台、创建实体智慧教室,以缓解师资问题。

  议题3 国际教育要打好“中西合璧”牌

  优秀的国际学校既保有中国传统教育优势,又不乏广阔的视野。对于学校而言,高质量教育是立身之本,要如何构建兼具中西教育优势的高质量国际学校呢?

  华美英语实验学校国际中学校长黄彦认为,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宗旨是不变的,孩子们未来要走向国际舞台,为中国代言,要有爱国爱家的基因,学校必须要培养有中国根基和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

  王丽霞表示,除了关注学校的录取率与招生条件的趋势变化,提前规划是申请准备过程中很重要的环节。“国外名校在招生时除了关注申请者有突出的多元综合能力之外,还喜欢申请者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她指出现在国外名校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喜欢申请人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申请人的特点。换句话说,能充分体现自己国家特色文化,或者对自己国家文化有充分认识和深入理解的申请人会更受世界名校欢迎,“能讲好中国故事的人会是国际学校青睐的学生”。未来国际教育要有文化自信,打好“中西合璧”这张牌。

  熊丙奇谈到,国际化的教育改革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我国要成为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一流的高等教育,一定要融入国际竞争环境中,打造优质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波也提到,国际教育在国内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的评价维度方面应该有所变化和创新,比如对于学生的兴趣挖掘和潜能培养,这是“国际教育真正的意义所在”,也是新机遇之一。国际教育需要有想法、思路和格局,才能真正把这一块做好。

议题4 大湾区建设为国际教育提供更广阔空间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那么,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大湾区内的国际学校将会获得怎样的发展机遇呢?

  “国际教育示范区,究竟是‘国际教育’的示范区,还是‘国际的’教育示范区呢?这两层意思截然不同。”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晖表示,依照第二种理解,在“国际的”教育示范区的“高原”框架下,国际教育首先要打造成一座“高峰”,这也是政策的应有之义。而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学校、中外合作办学学校落地大湾区,这是一大趋势。

  在国际学校发展的机遇方面,伴随着当前粤港澳三地的教育合作,乃至未来走向协同甚至一体化发展,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港澳子弟来粤上学,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特别重视的问题之一。“此外,大湾区建设还提供了一个机遇,那就是将粤港澳三地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资源打通,创造出一个独特且优质的教育环境,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更大的、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这是未来大湾区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余晖说。

  点赞

  “南都调研报告数据采集和独立调研令人耳目一新”

  今年4月,南都教育联盟正式发布《2020年广佛国际教育观察报告》,这也是联盟第一年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领域的榜单。会上,该报告得到与会嘉宾的赞赏和认可。“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非常感谢南都对国际学校、国际教育的关注和支持。”黄志铭说。

  “从几个关键指标来看,我觉得采集的数据,包括独立的调研,都非常好,令人耳目一新。”高波认为,发布报告之后的学界与业界的圆桌沙龙讨论也非常有意义,大家对于现在国际教育的趋势,“后疫情时代”以及未来的发展,能够有相互交流的机会非常好。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叶斯茗 董晓妍 梁艳燕

实习生 严一涵 游沅滏 梁颖怡

摄影:南都记者 何玉帅 视频:南都记者 孙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