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诉讼联动机制发力,跨区域污染治理不再是难题

位于佛山市的南海实验小学东校区老师向南都“记者帮”反映,从去年底开始,学校隔江相望的广州市荔湾区经常有浓烟飘来,气味呛喉,学生反映吸入浓烟后身体不适。今年3月,南都“记者帮”通过“检察+南都”公益诉讼联动机制,将线索共享至广州市人民检察院联手调查,随后荔湾区人民检察院立即介入。经调查,污染源被确定并迅速得到整治。
应该说南海实验小学师生们碰到的是一件难事。由于环境污染,特别是水和大气污染,因其流动不居,其危害往往不会限于一时一地,这原本是一个常识,最让人头疼的是,这一类跨区域污染发生的概率不仅在逐渐升高,而且似乎很难找到善后的办法。
首先难在找到污染源不易,其次,即使找到了污染源,因为管辖权的问题,执法部门进行处理也存在诸多障碍。
南都报道中披露,为寻找到污染源,荔湾区检察院不但进行排查走访,还使用了无人机拍摄,然后根据标志性建筑才确定了污染源大概位置,最后又经过一周时间调查,才准确找到了污染的“罪魁”:某工厂附近一块农田里,有多处非法焚烧垃圾的痕迹。
不惜大费周章也要找到污染源,因为检察机关必须坚守为民这一初心;污染源被确定并迅速得到整治,则证明了公益诉讼联动机制的威力。
处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对农田垃圾污染有监督职能的又包括城管执法局、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等多个部门,要推动迅速整改、形成治理的合力,如果没有担负公益诉讼职责的检察机关的介入,阻力会大得多,而这可能是过去的常态。
但现在,听取公众呼声的媒体提供线索,检察机关深入调查,然后向行政机关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随之迅速跟进处理,这就是一套如臂使指的有力机制。
关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人都知道,近年来广州市各区就加强公益诉讼检察专业化建设、提升公益诉讼检察办案整体质效做出了各种宝贵探索。如黄埔区上线了一支3万人的公益志愿者队伍,深度参与公益诉讼线索提供、回访现场、参与听证、答疑解惑,以及公益诉讼法律法规宣传等工作,被媒体誉为“公益保护的天作之合”。
“检察+南都”的公益诉讼联动模式同样显示出了良好前景。在《公益诉讼合作框架协议》之下,双方通过进一步强化沟通和协作,发挥出了各自优势,以检察机关为主、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公益诉讼新格局正日益形成。
不论什么样的模式和机制,都是为了让检察机关更好地履行公益诉讼的职责,为了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检察公益诉讼之中,以共同守护好广州的社会公共利益。
只要这样一套机制健康运作,跨区域污染就逃不过监督的眼睛,跨区域污染的治理相信也不会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