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珠三角有超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已成湾区内地城市最亮眼优势

香港新“财富密码”是什么?背靠湾区腹地,科技造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李鑫 黄海珊 李孟麟 林耀华 05-19 01:50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湾区内地各城都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香港创客培育良好的科创土壤。 南都记者 刘媚 摄

伯恩光学创办人兼总裁杨建文。

伯恩光学总裁助理杨俊健。

云洲智能掌舵人张云飞。

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帅

香港“财富密码”是什么?

在很多上一辈北上的香港人眼里,“三来一补”“前店后厂”或许是当年最大的发财机遇。经过4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也慢慢积累起雄厚的产业基础,并“进化”成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制造业中心。

如今,大湾区时代,财富密码已然改变。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创客,不再是手握国际订单,而是顶着一颗颗“聪明大脑”,推着一批批科研仪器,携带着一份份知识产权,跨过深圳河,开拓未来。他们的研究成果落地发芽,他们的企业获得上亿元融资,他们的产品走向全球市场。

从“港商”到“创客”,人物的身份在变,“过河”发展的趋势却始终没变。国家发展大局,向来都为香港预留一席之地。特别是随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个战略定位的提出,大湾区正往“科技造富”的最好时代迈进!

  从发财订单到实现抱负

两代香港人的财富传承

杨俊建认为,父亲开拓的事业版图固然是他选择留下的重要因素,但他更感叹湾区内地城市蓬勃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像接力棒一样,湾区“财富密码”正在被传递。

时间倒流至1978年7月。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在东莞横空出世。紧随其后,“三来一补”经营模式,在珠三角遍地开花。人力与土地成本优势,让不少香港人嗅到商机。他们带着订单北上,收获第一桶金。

杨建文就是其中一名港商。他于1987年进入深圳,创办了一家手表镜片加工厂。进入内地创业30多年,他见证了国家的飞速发展。而他自己创办的小工厂,也成长为产值超过400亿元的国际知名大企业。目前,全球1/3以上的手机玻璃屏幕来自他的企业——伯恩光学。

“三来一补”给杨建文这些老一辈香港人带来致富的机遇,也带来丰厚的家财。第二代能否传承家族企业,其见识同样重要。

杨建文的儿子杨俊建,毕业于香港大学。他从香港来伯恩光学的大本营惠州时,原本只是抱着“看一看”的想法来的。但观察体验一番过后,他决定留下来,并担任伯恩光学总裁助理一职。

杨俊建认为,父亲开拓的事业版图固然是他选择留下的重要因素,但他更感叹湾区内地城市蓬勃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他相信,这里会成为自己发展事业、实现抱负的好地方。

杨建文说,随着大湾区建设推进,内地将会诞生很多个“深圳”这样的发展奇迹。他儿子杨俊建则建议说:“香港年轻人,尤其是学习电子、机械、工程等专业的香港年轻人,都应该来湾区内地城市看一看,走一走!”

  从代工时代到创科时代

大湾区内地土壤更具“含金量”

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内地各城都在进行同样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不断扩大。

从杨建文所在的“代工时代”开始,珠三角建立起全球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和最系统的供应链体系,步入“湾区时代”散发出新的魅力。而且,由于湾区产业多元,11个城市互补共进,由此带来的机会,更是不可估量。

王柏东从这种“互补”中获益无穷。13年前,他就意识到,自己所学的设计专业在香港需求度不高,于是便前往东莞包装厂寻找机会。2017年初,王柏东自主研发的可折叠蜂巢一体箱,一举获得2017年国际红点奖。此后,又获得中国发明专利,现正申请美国和越南专利。以此成果为基础,王柏东前往惠州创立盒音绿色包装科技有限公司。

在王柏东看来,大湾区是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特别是在湾区内地城市,很容易就能搭建起完善的设备生产工厂,并找到提供自动化生产设备的厂家,不仅开工快而且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重要的是,这里有比香港大N倍的市场,让他们可以轻易获取不同行业客户的需求。

落户东莞的妙智科技创始人谢智衡也有同样的感受。公司专注智能外科软件和机器人研发。在大湾区,他找到了他创业所需的一切因素。“香港在基础算法方面较有优势;深圳软件产业化的速度是全国最快的;东莞的厂家则能满足快递定制的需求。而成品医疗器械的临床测试与注册需在广州进行。”

一般而言,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周期为3-4年,但妙智科技去年6月开始设计的一款机器人,约一年半就进入到临床阶段。其公司的部分产品也已落地60多家医院。

说起东莞松山湖,谢智衡说,除了产业链的支撑,这里机器人产业集聚的氛围也让他们迅速成长起来。“我们认识了很多机器人企业,跟他们进行经验交流,对我们自己的成长也很有帮助。这种人才密度、交流度是很难得的,其实跟硅谷很像。我觉得大湾区已经具备了成为高科技湾区的条件。”

目前,除规划建设广深港澳科创走廊外,国家还在湾区内地九市新规划了几个新的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就是其中一个,而距它不远处,则是深圳光明科学城。再往珠江口东岸方向,有广州南沙科学城和中山翠亨科学城。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湾区内地九市不再甘于做初级的来料加工中心。产业的转型升级,已让大湾区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也让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政策及营商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相当大的变化。

东莞,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机器换人”的思路,很多企业围绕自动化工厂,构建日益完备的产品研发体系。在此过程中,政府补贴又形成了强大支持。今年,东莞又提出设立首期3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划定约70平方公里产业基地,布局松山湖生物技术、东部智能制造、东莞新材料、东莞数字经济、东莞水乡新能源、临深新一代电子信息、银瓶高端装备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珠海,由一群港科大毕业的学生创立的中国首个无人船艇研发制造企业“云洲智能”,也同样得益于当地的科创土壤。

据云洲智能掌舵人张云飞介绍,珠海具有广阔的水域、低于港澳的人工成本,以及较为完善的海洋装备制造业,让他的团队最终决定选择珠海作为创业的基地。

公司总经理成亮回忆:“创业前六年,云洲把重心放在技术攻关,企业市场化规模并不大。”成亮说。“尽管是一个小企业,但它依然受到了珠海极大的关注和帮助。”

在珠海高新区落户之际,区里的工作人员便协助他申报科技部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很快就获得了第一笔约100万元的资助资金。“这为云洲成功研制首款采样无人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成亮说。

如今,云洲的智能无人船艇解决方案在国际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不仅获得无人船艇核心专利300多项,而且产品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版图不断扩大。这一切,犹如日益肥沃的土壤,让香港专业人才带来的创新基因“种子”,在此茁壮生长。

  从香江育种再到内地“破壳”

“科技造富”传奇不断书写

香港新生代青年科学家来到内地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早已传遍香江。到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已经成为香港数码港的一股潮流。

香港新生代青年科学家来到内地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早已传遍香江。

最出名的,莫过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和他学生汪滔创立的大疆科技创新公司。这家生产无人机产品的科技公司,是“香港科研-深圳孵化”模式的先行者。从2006年发展至今,大疆产品已占据了全球无人机市场超80%的份额。据一份“新财富榜单”显示,40岁的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以312亿元的财富值排名第135位,成为“科技造富”的一个传奇。

汪滔导师李泽湘更是湾区知名的“创业教父”。由他的学生石金博、俞春华创办的机器人公司李群自动化,2018年获得近亿元C轮融资;有着“水上特斯拉”之称、做纯电力船外机的逸动科技,同样由李泽湘学生创办,近日已宣布完成亿级B轮融资。

上述这些企业,均集结在李泽湘成立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目前,这个基地已吸引了近30名香港毕业生来创业。

谢智衡告诉南都记者,到湾区内地城市发展,已经成为香港数码港内的一股潮流。

日前,南都记者专访香港资讯科技联会会长、香港数码港董事邱达根时,他也提到香港几个规模较大的“独角兽”,比如商汤科技、货拉拉,早期在香港发展起来后,都会选择进入内地市场,它们北上的第一站通常都是深圳或广州。

在这次采访中,南都记者还在其他城市听到不少“创富”故事。

在佛山市南海区港澳台及留学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中心,佛山市安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贤帅就与南都记者分享了他在港穗佛三地的成长经历。

2015年陈贤帅被佛山作为人才引进,创办公司。他总结说:“在香港,我们学校的工科是强项,研究牙科种植体技术也是在学校开始萌芽、成长。随后,在广州研究团队里,将其进一步深化、完善和突破。佛山是制造业大城,也是全国最大的口腔医疗产品生产基地,我们在这里将技术转化为产品,从而推向市场。”

短短几年,陈贤帅的公司已成长为口腔修复领域的“独角兽”。

  从取长补短到底气十足

聪明脑袋的时代选择

随着湾区内地城市努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粤港澳三地的关系已从简单的“取长补短”,变成为“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2021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广东目前有超过5.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5万家以上在珠三角九市。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已成为湾区内地城市最亮眼的优势。

今年4月20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大湾区办)主任葛长伟表示,包括华为、中兴、大疆等一批企业支撑了广东的产业创新,这是未来大湾区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底气所在,也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筑牢的“长板”。

葛长伟表示,在“十四五”时期,要补齐广东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基础研究是湾区建设国际科创中心的基石。如果不能在“从0到1”的原始创新方面取得更大成果,粤港澳大湾区就难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湾区。

近两年来,广东在积极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级实验室等“国之重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国家也批准在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的集中连片区域内,投资逾千亿元进行建设。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端平台,正在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一直以来,港澳的研发资源与内地的产业基础被看作绝佳的优势互补。但随着湾区内地城市努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粤港澳三地的关系已从简单的“取长补短”,变成为“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据了解,广东向港澳开放了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东莞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多物理谱仪顺利建成并成功出束,香港大学科研团队基于散裂中子源的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科学)上发表。

近年来,广州超算中心“天河二号”系统也逐步应用至香港、澳门的多个高校、科学园区、企业。“因为有超算,我们最近完成了一个超高分辨率的项目,可以模拟到海洋变化的微小过程,这在过去是做不到的!”香港科技大学教授甘剑平激动地说。他表示,香港没有好的超级计算机,广州超算中心为香港高校提供了一个平台,以智能化大数据支撑了区域海洋功能应用、气候变化和海洋科学研究。

与此同时,广东还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重大科技计划,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

在“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氛围之下,包括拓斯达、亿纬锂能在内的多家制造业企业负责人均形成了一个共识:重金投入研发。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司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突破,也为他们在抢占市场时带来先机。

广东为企业和人才“赋能”,带来强烈的磁场效应,科技人才蜂拥而至。广东布局建设10家省实验室,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了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来粤发展。

多位香港创业者也向南都记者表示:无论科技企业,还是制造业企业,在这里更容易找到他们创业所需的人才。

知识经济时代,聪明脑袋的选择,自然会让产业和资本跟着来。据上述提到的那份中国“新财富”榜单显示,大湾区有97位富人上榜,其中42人来自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这组数据,有力地证明:大湾区是科技造富的绝佳平台!

  数据

广东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重大科技计划,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

新财富500富人榜近日发布,大湾区97位富人上榜,其中42名“科技新贵”来自互联网、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

广东目前有超过5.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5万家以上集中在湾区内地九市。

广东拥有千万元以上资产的家庭达29万户,是内地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南都观察

  科技造富

湾区时代的又一鲜明特色

看香港影视片,不时会听到说:“呢个细路仔真系醒目,将来唔系做医生就系做律师。”似乎没有人会祝福小孩将来成为一名创新创业者。

2021年开年之初,东莞把“科技造富”明晰地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这一声口号,犹如当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一样,已被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

如果没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没有近年来不断地在基础科研能力上下苦功,东莞及湾区内地其他城市,不会有如此底气向港澳创科人才张开双臂。

更可喜的是,国家在政策上也不断支持湾区的创科建设。如简化湾区研发用品跨境使用的进出口手续;对引进的境外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实施与港澳趋同的税负水平;打造与港澳趋同的营商环境。

湾区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科技造富”的时代。

下期预告:

为了青春,你可以去到几尽?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李鑫 黄海珊

摄影:李孟麟 林耀华

(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