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抗疫“三人小组”让防控效果1+1+1大于3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冯海宁 06-08 01:20

来论

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眼下广州正处在抗疫关键期。近日,继在去年疫情防控中大放异彩后,一支支由医务人员、村居干部和基层民警组成的“三人小组”再次出战,成为居民最贴近的“疫情管家”,从保障物资到安抚情绪等方面,为疫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点对点的服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人成众,鼎有三足,“三”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意义。广州抗疫“三人小组”,选择三人而非两人或四人组成小组,显然也有特殊考虑。因为这“三人”搭档不多不少正合适,其中每个人都有独特作用,成组之后就变成了密切配合的“最佳拍档”,形成一支支有效战斗力,为抗疫大局提供稳定支撑。

无论是去年抗疫还是眼下抗疫,社区始终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或者说重要防线。广州抗疫“三人小组”恰恰处在这道关键防线上,既承担着社区疫情防控重任,又承担社区居民生活保障责任,这两大使命细化下来,则是肩负健康监测、上门核酸采样、落实隔离监管、协助物资配送、反映群众需求等十项职责。

据统计,目前广州已有社区“三人小组”逾3000个,人数上万人。目前,在荔湾封闭封控区域开展工作的社区“三人小组”,按照高风险地区200户左右一组、中风险地区400户左右一组、其他地区800户左右一组配备。不难看出,这种“三人小组”不仅综合力量强大,而且有着明确的部署和合理的设计。

在具体分工上,“三人小组”中的社区工作人员,由于熟悉当地环境和社区居民,承担着带路、沟通协调等任务;医务人员具备专业知识,负责专业核酸采样等工作;基层民警具有执法权,承担着维护疫情防控秩序等责任。也就是说“三人小组”的设计,既考虑到三个人的各自所长,也考虑到每个人本身的职责。

探讨某些组合时,我们常常说“1+1”的效果是否大于“2”,或者“1+4”的效果是否大于“5”,等等。而广州抗疫“三人小组”实为“1+1+1”的组合,实际效果显然大于“3”,甚至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或许大于十项职责所覆盖的范畴。因为他们提供的服务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既有物质保障也有精神安抚等。

处于疫区尤其是高风险、中风险地区的居民,情况显然是比较复杂的,社区居民既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需求,甚至不排除还存在刁难色彩的需求。而“三人小组”不但要落实十项职责,恐怕也得满足某些居民的特殊需求。就此而言,“三人小组”每天面对的问题是复杂多变的,所产生的积极效应或许超出想象。

而且,这种“三人小组”也为今后优化基层治理积累了有益经验,提供了样本。众所周知,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由于疫情防控期间的基层问题比平时更复杂,当“三人小组”能有效解决疫情期间的社区诸多问题,那么这种模式或者这类经验就可以借鉴到平时社区治理中,用于解决社区棘手的问题。

广州之所以重启“三人小组”,既是因为此次抗疫需要这种“疫情管家”,也是因为这种模式在去年广州抗疫中经过了实践检验。换言之,“三人小组”既获得了决策部门的认可,也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好评。

当然,广州“三人小组”的职责范围、部署设计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及社区居民对“三人小组”还有哪些具体期待,仍然值得我们去发现,因为任何公共服务都没有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冯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