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234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

我是一名广州社工,哪里需要去哪里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敖银雪 代国辉 李春花 06-12 01:40

将居民需要的慢性病药进行分类,是社工每日常规工作。

6月6日凌晨两点多,陆嘉欣的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电话那头,一位居民向她求助:几经波折买到的保胎药已经由快递员送到村口,自己居家隔离无法出门,希望有人能到村口帮忙取药。药是保胎药,关系到一位孕妇和腹中小孩的安危。

陆嘉欣是荔湾区中南街道党员社工。疫情发生后,她和一群社工小伙伴主动向街道申请参与疫情防控。经审核,符合防控要求后,5月28日,她住进了街道社工站,奔走在抗疫一线。她手上握着一条“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下称“红棉守护热线”),随时等候居民来电求助。

接到求助电话后,她马上叫醒小伙伴,做好防护措施,骑上电动车,一路赶到村口。漆黑的夜里,昏黄的灯光下,她顺利接过药品,随即和小伙伴立刻把药送到求助的居民手中,收获了连声道谢,才安心地回到社工站休息。

“最晚凌晨两点,最早凌晨五点”:

24小时在线,睡觉常被铃声叫醒

5月30日,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一次性公布了234条覆盖全市所有街道的红棉守护热线。这一热线形成并成熟于去年疫情发生之初,持续服务并在今年广州疫情发生之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在234条红棉守护热线中,中南街道共有3条,办公座机号一个,移动手机号两个。疫情突如其来,居民纷纷致电红棉守护热线,倾诉紧张情绪,表达日常诉求。

中南街社工服务站的运营机构——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周海明立刻调动机构党员支援,在6月1日一次性追加公布了11条红棉守护热线,包括部分社工的私人手机号和移动办公手机号。周海明本人的私人手机号也对外公布。

“最晚凌晨两点,最早凌晨五点。”在深夜里,陆嘉欣和她的伙伴们差不多都被电话铃声叫醒过。社工们不分办公和休息时间,不分问题类型,全天24小时等候居民来电求助。这也是上述这位居民凌晨两点还能请社工到村口帮忙取药的原因。

缓解情绪的热线:

耐心倾听居民诉求寻找解决办法

中南街道封闭管理对于多数居民来讲是突然的,没有存粮,病人的药品无法继续从医院补充。在热线中,居民向他们反映在饮食、医疗、心理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作为社工,陆嘉欣和她的伙伴们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随着封闭管理区域的生活、看病的物资供给越来越顺畅,他们将自己知道的渠道告知求助者。有的时候,求助者需要他们行动起来,例如到村口取药:为特殊药品需求打通渠道;为需要孕检、化疗、透析的患者带路,安抚他们的情绪。他们积极连接各方资源,聚焦解决问题。

他们也常常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居民原本生活中遇到的小麻烦,在疫情之下,都非常容易引起焦虑的情绪。尤其是有居民遇到普通的感冒时,表现得极为紧张。”陆嘉欣说。

疫情发生后,大众的心理情绪是不能忽略的方面。陆嘉欣说:“居民知道遇到困难可以打红棉守护热线,24小时都可以打得通。热线里,居民的诉求我们会耐心倾听。他们也会抒发一些情绪。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也会将其集纳起来,统一反馈到相关部门。”

每日送药、看护民政重点人群:

早上7点到社区卫生站领药并分类配送

当然,他们的工作远不仅是接听居民的求助电话,安抚情绪,也关系到每一位有药品需求的居民。每天早上7点开始,他们去到社区卫生站,将居民需求的慢性病药进行分类,核验好患者开药的清单与地址,然后与社员们一起把药送到居民手中或居住楼宇旁边的接收点。

他们穿着印有“广州社工”字样的绿色大同工衣,套上隔离衣,穿梭在街道内部,几乎每次出行都和药有关,和居民健康有关。居民足不出户居家隔离后,对药的需求变得集中而明显。他们成了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日常配送慢性病药的过程中,他们也会接到一些紧急电话,需要他们赶到村口领取一些紧急药品。当前,每天约有150人的药品需要经他们之手顺利完成送药上门。

同时,他们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看护好街道内的民政八类困境兜底人群。他们要对这一群体进行“每日一问候”,以确保行动不便的他们出现困难时能及时掌握并给予支持解决。

坚守抗疫一线已经15天:

“坚信疫情会过去,我们一定会胜利”

要为居民缓解焦虑情绪,社工本身当然不能焦虑,否则会出现情绪传递。陆嘉欣十分乐观。当中南街道由中风险区上调至高风险区后,她的第一反应是:下一步就是降低到中风险区了。

事实的走向也在朝着她期望的方向前进。从4日至10日,中南街道已经连续7天没有出现确诊病例,而她也坚守在抗疫一线有15天了。

中南街道封闭管理之初,她从家里带着一套衣物就住进社工站,一套穿,一套换洗。“好在社工站还有其他同事平时留下来的衣物。因为我们有时开展活动需要换上工作服,就将自己的衣物留在了社工站。”陆嘉欣与其他两位社工把社工站当家,每日睡在折叠床上。

工作在高风险区,陆嘉欣说,虽然要表现得勇敢,“但内心还是有点小怕。特别是封闭的消息出来后,自己也和大家一样感到突然”。她继续说道:“我是一名广州社工,而且还是一名党员社工,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去。我坚信,疫情会过去,我们一定会胜利。”

06-07版采写:南都记者 敖银雪 代国辉 李春花 通讯员 公新文 许咏怡 朱一艺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