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为何这块红军墓碑上党徽倒悬?

由红四方面军女将领张琴秋设计,以此告慰牺牲的烈士们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邹高翔 06-25 02:30

扫码看《红色的选择》合集

  四川省通江县,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在沙溪镇王坪村的根据地烈士陵园,安葬着25048位红军烈士,其中无名烈士17225位。这里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记者曾到现场凭吊。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让人感怀。其中,一幅倒悬的党徽更印记着革命志笃、战友情深。

  陵园集墓前矗立着一块墓碑,正中一幅金色的党徽非常醒目。图案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镰刀斧头”。和惯常的党徽不同,它的图案倒悬。墓碑由青绵石打造,碑帽、碑身、碑座组合而成。红色的碑身正中,竖刻着“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刻有联句,上联“为工农而牺牲”,下联“是革命的先驱”,横批“万世光荣”。

  王坪村地势险要,树木丛生,易于掩护,红四方面军在1934年1月,将总医院迁驻于此。正值反四川军阀“六路围攻”,总医院条件艰苦,不少重伤员因伤势恶化而壮烈牺牲。7月,为纪念牺牲的英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修建烈士墓。这里成为全国唯一由红军亲手为牺牲战友修建的陵园。

  陵园及墓碑,由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张琴秋是一位传奇女性,曾担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这是我军女战士在革命战争年代,担任的军队最高职务。她亲自带兵打仗,创造奇迹“五百农妇缴一团白军的械”。红二、四方面军长征会师后,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有朱德、任弼时、徐向前、刘伯承、贺龙等,张琴秋是唯一一名女性。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解放军将领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战场上,张琴秋巾帼不让须眉,是骁勇的军队主官。在后方总医院,她悉心安排医治伤员。设计墓碑,体现了她博大的情怀和女性的细腻。倒悬的党徽,是她有意设计的。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这样设计,寓意“党徽低垂,全党同悲”,同时告慰牺牲的烈士们,让他们看到,党的事业蒸蒸日上。

  碑身镌刻着手枪、步枪、麦穗、向日葵等实物图样。手枪的图案原型,正是张琴秋的配枪。她让工匠摹刻在墓碑上,用这种方式,陪伴自己的战友。墓碑两侧,各有一门用石头雕凿的迫击炮,象征着烈士们永远进击,永不休止的钢铁意志。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奉命策应中央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之后,当地地主王笃之随国民党清乡委员会卷土重来,推翻王坪烈士墓碑,掘墓毁棺,焚烧烈士遗骨。他们离去后,当地老百姓又将烈士们的遗骨收敛重新安葬。

  王笃之还想毁坏墓碑。长工联合当地群众10余人,冒着生命危险,趁夜将墓碑深埋在村内的一处冬水田内。尽管“还乡团”对村民严刑拷打,但村民始终没有说出墓碑的下落。

  这块英雄的墓碑深埋地下16年。1951年,一位老红军到王坪吊唁战友,提及这里曾经有一块烈士墓碑。在当地村民指引下,凝结着数以万计将士鲜血的红军烈士纪念碑,重新落座原位。

  2012年5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完成改建和扩建,原来的35亩陵园核心区扩展到350亩,分布着英烈纪念墙、英勇烈士墓、无名烈士纪念园、红军烈士纪念馆、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旧址等纪念地。如今,这里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采写:南都记者 邹高翔 

  南方都市报创意中心、要闻部联合出品

  学术顾问: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卢荻

  统筹:苏芬南 汪建华

  文案:诸浩 汪建华 设计:梁嘉宝 交互:麦毓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