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作为中国近零碳社区范例,被华春莹点赞并转发
中山小榄福兴村零碳排放实践的背后


状元谷,楼顶安装有光伏板。发电除供园区使用外,甚至还有结余电量输入电网。

位于广州黄埔区的状元谷产业园,绿意沁人。

“作为中国近零碳(Net-Zero Carbon)社区的范例,福兴村只是中国正在做的事情的缩影。”6月3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海外社交平台转发了中国国际电视台的文章《一个中国村庄如何实现碳中和?》,并发表评论。这个“中国村庄”,即为正在努力实践零碳排放的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居委会福兴新村,也是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首批试点项目之一。
2017年,广东以一份《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成为首个落实中央精神、出台系统化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举措的省份。广州、珠海等五个城市的五大试点项目,覆盖城镇、交通、社区和园区四大领域,标志着广东正式朝着2025年“在全社会各行业领域引领‘零碳’发展新风尚”的目标发起进攻。
今年5月,这些试点陆续迎来审核验收。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从“低碳排放”向“近零碳排放”转变的发展模式,广东有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呢?
因地制宜 “低碳”试点示范体系建立
一个中国村庄如何实现“碳中和”?福兴新村确实“做”出了答案。
福兴新村是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原居民的安置房小区,得益于统一规划建设,这里约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屋顺序排列,为低碳生活探索提供了良好的试验环境。
2015年3月,在广东省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及中山市低碳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下,小榄镇北区的省级低碳示范社区建设项目启动。两年后,村中的示范家庭在屋顶装上了光伏发电装置,室内温度降低5℃-6℃,空调能耗减少;约600平方米、分34块种植区域的社区农园,供居民认领进行有机种植;小区内建起了太阳能电动车充电桩,设置太阳能碳足迹信息屏,动态发布社区碳排放情况并宣传低碳知识。在这里,村民们过着“餐厨堆肥系统+雨水回收系统+鱼菜共生系统+绿色出行”的低碳生活。
算起来,小榄镇北区并不是广东最早进行低碳试点的。
广东自2010年被列为国家低碳试点省后,深圳、广州、中山也先后被列入国家级低碳试点城市。
在因地制宜的理念下,广东选取了“四市八县(区)”深入开展低碳市县、园区、社区试点,探索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低碳发展路径。
2014年,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广东乳源经济开发区、深圳南山(龙川)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开展省级低碳产业园区试点;2015年,中山小榄北区社区、河源市和平县鹤市镇等5个市县开展省级低碳社区试点,开展低碳示范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位于广州黄埔区的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下称“状元谷”),虽然于2014年就成为广东首批低碳园区改造试点之一,但它早在2012年投资建设之初,就“在最大限度保护周边状元山原有生态的基础上,努力打造低碳、节能、绿色、环保的低碳生态园区”。
广东南方物流集团总裁办副主任常永学告诉南都记者,园区以2.5-3.0的容积率建设多层仓库,是一般物流园区建设容积率的5倍,以组合式建筑结构有效利用空间,加之应用蒸发冷却降温设施、能耗云平台等多种绿色低碳技术,成功探索出一条低碳物流园区发展的新路子。
建立低碳试点示范,成为广东推动地方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广东纳入全国低碳试点省将满六年之际,经过不断探索,全省已基本建立起城市、城镇、园区、社区、企业、产品等多层次的试点示范体系。
试点升级 珠三角建“近零”示范工程
2015年,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又在2016年《“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进一步提出,将“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到2020年建设50个示范项目”。
与“低碳”相比,“近零碳排放”在当时可谓是全新概念。
“低碳排放”通常指相对碳排放量的下降,而“近零碳排放”指绝对碳排放总量接近于零,但可采用碳汇抵消等机制,做到“净排放”接近零即可。相较而言,“零碳排放”境界更高。它不能采用碳汇抵消等机制,必须从源头实现零碳。
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战略规划部副主任王永明解释,“‘近零碳’本质上是一种低碳,在状态上更接近于碳中和,还没有达到零碳状态。”
对于国家“十三五”规划,广东反应迅速。2015年底便在广东“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而后又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设置了“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国家低碳试点建设”的重点项目。
2017年,广东出台《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成为首个落实中央精神、出台系统化建设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举措的省份。
彼时,国内外已完成的示范工程仅有英国伦敦的贝丁顿(Beidington)“零碳社区”、香港特区的“零碳天地”等零星几个案例,且规模都不大。可以说,广东要系统化实施此项工程,并无成功先例可循。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教授、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兰认为,广东相继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低碳城镇、低碳园区、低碳社区、碳普惠制、低碳产品认证等试点示范工作,并在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碳捕存技术等新兴领域作出了积极探索,这些都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各展拳脚 五大“近零”试点
根据《方案》要求,广东优先选在城镇、建筑、交通、城市和农村社区、园区、企业等六个领域,探索开展试点工作。
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介绍,2017年,全省公开征集示范工程项目,组织专家对近30个申报项目进行评审、现场考察,最终确定了汕头市南澳县、珠海市万山镇、广东状元谷电子商务产业园、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佛山禅城岭南大道公交枢纽站共五个项目为首批试点,覆盖城镇、交通、社区和园区四个领域。
首批广东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各具特点,且都是“潜力股”。从目标上看,汕头市南澳县、珠海市万山镇指向的是近零碳排放镇,广州状元谷指向近零碳排放园区,中山市小榄北区指向近零碳排放社区,佛山禅城岭南大道公交枢纽站将建成近零碳排放交通试点。
从“低碳排放”向“近零碳排放”发展模式转变,广东如何制定技术路线图?
据广东省生态环境厅介绍,“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低碳能源体系建设、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碳普惠、低碳旅游等,但要因地制宜开展零碳排放建设。”
2017年,广东还先后发布了《广东省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建设指南》(下称《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性和技术性保障文件。在《指南》指引下,首批试点开始各自施展“功夫”,向2020年完成示范工程项目建设的目标迈进。
新能源助力 各试点效果显著
南都记者发现,无论是社区、园区还是城镇试点建设,光伏发电、风能发电、新能源电车等可再生能源应用,都成了热衷选项,且效果显著,成为各试点实现净零碳排放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状元谷,据常永学透露,2017年园区仓库屋顶的光伏太阳能发电系统二期建成后,年发电量在500多万kWh,“这些电量基本够我们园区使用,不需要再引入市政用电,甚至还有结余电量输入电网,可以返还一些钱给园区。”佛山市岭南大道公交枢纽站也如此,光伏发电可完全满足枢纽站日常运营的能源需求,并可每年向电网输送37.5万kWh清洁电力。
而在沿海城镇南澳县和珠海万山镇这两个试点,都是通过盈余清洁电力的外输抵消碳排放,实现净碳排放为零。
像南澳县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0%,其中风电项目发电可完全满足全县能源需求。
而珠海市万山镇建成的近零碳能源供应体系,主要包括桂山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和东澳岛陆上风电,这两个项目让万山镇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提高到90%以上。
广东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学质谱仪器与大气环境研究所气溶胶研究实验室主任李梅认为,这恰好反映出,广东具备较大的新能源开发潜力。
机制减碳 GDP增长碳指标下降
今年5月,南澳县近零碳排放区城镇试点项目验收评审会在南澳县举行。结果令人惊喜,2019年南澳县单位GDP碳排放(不含调出风电额外减排量)比2016年降低46.1%,超额完成合同目标要求。这意味着自2019年开始,南澳县就已实现“零”碳排放。
曾雪兰与该项目有长期接触,她告诉南都记者,南澳岛设立“产业低碳、生态固碳、设施零碳、机制减碳”的建设主线很是关键,尤其是机制减碳。“他们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到公共管理三个层次稳步推进近零碳排放示范工作,GDP在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长,旅游人数快速增加,但碳指标却随之下降,这很难得。”
据了解,在公共管理层面做到机制减碳,南澳县通过建立游客低碳消费引导机制,实现游客需求的精细化低碳管理,利用南澳岛森林、海洋、风能等旅游资源,打造“体验式、互动式”低碳旅游产品供给体系。
万山镇试点也如此,当地打造近零碳海岛旅游模式,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建立低碳旅游行为减碳激励机制,基本实现旅游用车电动化,打造游客碳足迹核算与碳中和平台。
曾雪兰认为,对于城镇试点建设而言,政府相关部门形成良好的体制机制也十分必要,“要有达成共识的领导班子,且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还要将低碳甚至零碳理念融入到整个发展理念中。”
未来展望 探索“零碳”“碳中和”技术新模式
今年1月,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统筹和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工作的指导意见》,当中指出要支持基础较好的地方探索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表示,广东将在发挥已有的试点工作基础上,拟进一步创新试点示范,深化近零碳排放试点示范,开展省级碳中和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探索“零碳”“碳中和”技术及发展新模式,助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从现阶段验收成果看来,这意味着“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的首批试点项目,均有可能升级为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项目。升级后的这些示范工程,其先行先试的工作也将进一步“升级”,以更好地助力全国实现“碳中和”。
虽然现在的状元谷,已成为成熟的近零碳排放物流园区。但在常永学看来,基于绿色低碳的整体性、系统性规划,未来园区建设还得从细微之处与时俱进,以满足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的要求。“我们不可能推翻重建,只能通过不断更新的节能技术设备与手段来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做精做细”。
面对面
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生态工程研究院教授、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兰:
广东要在减碳举措与技术上再下功夫
南都:广东率先实施近零碳排放工程建设,对国家级低碳试点建设有何意义?
曾雪兰: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广东就从各方面开展低碳试点工作,形成了多层次低碳试点示范体系。国家提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我们将其理解为低碳试点的“升级版”。原来所谓的“低碳试点”,即从“不低碳”变成“相对低碳”,就算是一个“试点”。而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要朝着碳排放接近于零的目标,从不同层面开展工作,尤其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要求更高。
广东是首个出台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实施方案和建设指南的省份,无论从管理机制还是实施方案、技术指南方面,我们在全国都是先试先行。实施这项工程是对当时广东低碳试点工作的整合提升,有利于低碳技术研究成果的集成推广,为广东实现更高层次的“零碳”发展目标探索路径、创新示范和积累经验。
南都:目前,广东推广近零碳排放示范例工程建设还存在什么门槛?
曾雪兰:目前从广东现有的能源结构和技术水平上看,要让企业完全实现近零碳排放并不容易,其中还有成本问题。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广东的风、光、水等可再生能源禀赋偏弱。目前,水资源开发已到达极限,陆上风电的开发程度也较高,比较有潜力的就是海上风电。如此,要让企业以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主,并不现实。
除了能源结构之外,唯一的末端治理手段就是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即人为将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目前从技术和成本上看,要大规模推广也不现实。因此,广东要继续在减碳举措与技术上再下功夫。
知多D
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
据省生态环境厅介绍,广东未来开展近零碳排放与碳中和试点示范,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逐步推进生态示范创建、低碳试点、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等生态环境领域试点示范工作的融合与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和集成效应。
●研究制定广东重点推广低碳技术目录,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同时,开发新一代大规模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开展百万吨级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CCUS)示范工程建设,有序推动CCUS规模化使用。
●推动碳市场、碳普惠等市场机制以及气候投融资、绿色金融等政策协调配合试点发展。
●结合试点示范工作,统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弘扬绿色低碳、勤俭节约之风,鼓励全民参与。
总策划:戎明昌
执行策划:王海军 王卫国
统筹:黄海珊
采写:南都记者 莫郅骅
摄影:南都记者 马强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