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专家张忠德坚持中西医结合正面迎战德尔塔变异毒株,取得良好疗效
战疫步伐不停歇,“德叔”再赴云南瑞丽


张忠德(左)带领同事战斗在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上。

扫码观看精彩视频

人物名片
张忠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博士研究生导师,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国家级中医药防治呼吸道传染病研究室主任、“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传染病学)学科带头人、岭南甄氏杂病流派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在武汉抗疫期间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家组副组长。
德叔,听起来总有种亲切感。他就是呼吸内科专家张忠德。
1978年,中国香港电影《巴士奇遇结良缘》公映,片尾曲有句歌词:德叔提早收工。后来一次开班会,有同学对着班长张忠德喊,德叔,提早收工啦!“才20多岁,就都叫我德叔了。”
如今,当广东街坊们再提起“德叔”,那是一块岭南中医的“金字招牌”。从非典、甲流、禽流感、登革热再到新冠,在广东人的心里,中西医结合战疫,有“德叔”在就踏实了。
去年1月24日,赴湖北武汉。今年1月12日,赴河北邢台。3月31日,赴云南瑞丽。5月16日,赴辽宁营口。张忠德的新冠战疫足迹,地跨东北、华北、西南。
今年5月21日,当广州报告一例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时,张忠德又一次出发,从辽宁赶回广州战疫。当再一次穿起防护服,再一次走进新冠隔离病房,德叔是为了广东街坊而战。
如今的德叔,既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也依旧是广东街坊口中的“德叔”,每周出诊两次,1个月写满3本病历。
德叔战疫的步伐不停歇,昨日再赴云南瑞丽指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求学中医
几年前,儿子高中毕业,要学中医,张忠德犹豫了。他决定带着儿子出门,去全国几个知名的理工科高校走一圈。
回到家,儿子跟张忠德说,自己要学中医。如果不让学医,就不回家了。
看着眼前的儿子,这个父亲是欣慰的,也是纠结的,“中医这条路太苦了……”
为守住重症病人,几天几夜不回家
和儿子一样的年纪,张忠德在自己的高考志愿书上,填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上的第一堂课,是中国医学史,自此他一头扎进了“阴阳五行”“寒热正气”里。
那种感觉,就好像学了几年中文的小孩,突然被扔进了人人讲外语的环境。“看的都是古文,读的都是古书,你必须要换个频道。”
为了弄懂中医理论,张忠德读了大量的书,大学二年级开始接触医案,三年级开始跟着老师查房,管理病人,“有一段时间,甚至到了着魔的地步,看见危重病人就两眼发光,跟着老师查房,觉都不睡地琢磨救治原理。”
1988年,从学校毕业后,张忠德敲开了广东省中医院的大门。“结果呢,一切清零,重新开始。在医院,你就要按培养医生的路径来锻炼,书本上的都不算。”
张忠德和几百个医生,一起扎在了广东省中医院北区的三层楼里。刚开始工作,为了守住一个重症病人,他几天几夜不回家。“一直等、一直等,直到病情缓解了,那种开心啊……别人都不能理解。”
“魔鬼培训”炼成中医界中流砥柱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广东省中医院狠下决心:发展医院,要从人才培养开始。
张忠德回忆道,“我们那一代,刚刚好就遇上了。”医院定下目标,培养中医领域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保证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能力又要跟得上。
医院给这群年轻人制定了长期培养计划。从张忠德这届本科生开始,医院要求必须在工作的同时完成研究生课程,完成不了就无法晋升职称,三年升不了职称,就需自谋出路。
“当时那个累啊……白天一天的门诊,晚上就得开始学习;不仅要上完学位课程,医院还请了全国全省的中西医专家,周二、周三、周六、周日讲课、学习、考试;还要跟师,医院年纪比较大的老医生有一技之长,你要去跟、去学;还要不停地写心得、写总结,做医生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终于把该打的基础都打好了,还得提升,要出省去学习。”
前5年打基础,后5年干专科。选定了呼吸疾病研究方向,1995年张忠德前往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进修。每个星期一上午11点,钟南山教授带着大家去查房,到了周三下午,就开始大会诊。在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别人的思路有何不同,别人怎么更新知识,别人怎么运用科技手段,张忠德都得学,再结合中医理论去实践。
这诚然是一段漫长的培养之路,私下里被叫做“魔鬼培训”。但也就是在这个培养体系下,走出了广东省中医院院长陈达灿、副院长杨志敏、副院长卢传坚、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邹旭、大骨科主任林定坤……他们成为了如今岭南中医界的中流砥柱。
18个月以后,张忠德从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进修毕业,当时不到60岁的钟南山把毕业证书递到了张忠德的手上。“真的,到了快40岁,我才敢跟家人说,我能养你们了。”张忠德感慨道。
抗击非典
40岁,在张忠德心里,是中医人的一个转折点。5年打基础,5年干专科,根基不错专科又好,未来15年就开始培养专科的领头人。“所以你看,40多岁做医生,才刚刚开始。”
2003年非典暴发,张忠德39岁。
没有医生跟护士,只有我们
广东省中医院是广州地区最早与非典交锋的医院之一。当时的张忠德担任省中医二沙岛医院急诊科主任,“医院把急诊科设置为排查点。发烧的、疑似的,都先放在这里。”
“刚开始,我们就戴着棉纱做的口罩,还没有标准的防护服,手套一个不够就戴两个,照常还是看舌头、摸脉、听诊,以为能挡得住……后来发现,这个坎,太大了。”
院感风险是极大的,但留在医院的医生们,心里有了个默契:其一,重症的病人,让结了婚有孩子的医生先看;其二,不要回家;其三,这里没有你和我,没有医生跟护士,只有我们。
当时47岁的二沙岛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叶欣,和张忠德就带着大家顶上。白天,拼命地工作,干到晚上十一二点都不回去。夜里,就住在医院的招待所。
一天,一位疑似非典的病人病重,需要气管插管治疗。然而,也恰恰是这种治疗手段,最容易让医护人员感染上SARS病毒。
看着病人的情况不断变差,叶欣护士长,急诊科主任张忠德,一位麻醉师和另外两位医护,决定为这个病人进行插管。后来,该病人确诊,再后来,病人停止了呼吸。
被确诊非典,“不要靠近我”
两天后,叶欣发烧,39℃,确诊非典。当晚,张忠德发烧,38.7℃,确诊非典。那天一同插管的5人,陆续全部感染。
“处理完叶欣护士长的隔离工作,我发觉呼出的气体,怎么像火烧一样,两条腿动都动不了。”他站在办公室外的空地上,对着同事喊,“我可能感染了,你不要靠近我”,护士从窗户递过来一个温度计,38.7℃。
后来的检测显示,张忠德确诊非典,两个肺都已经有病灶了。“后来的每一天,都觉得这也许是生命的最后一天了。”他把写好的遗书,压在了枕头底下。
3月8日,叶欣病情急转直下,转至危重病人监护室。当有主管医生靠近时,她写下一行字:“不要靠近我,会传染。”医院想尽一切办法救治叶欣,在2003年3月25日凌晨1时30分,叶欣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仍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救治中的张忠德,是几天后才知道这个消息的。
2003年5月,广东省中医院为叶欣护士长在二沙岛医院急诊科旁边立了一尊洁白的雕像。雕像的基座上,书写着四个字:大医精诚。
“整个广东对我们倾尽全力救治,这就是我第二次生命的开始。更善良、更担当、更回报,这是我领悟到的东西。”2003年4月4日,张忠德被治愈出院,他把这一天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生日。
抗击新冠
2003年非典,2009年H1N1流感病毒,2013年H7N9型禽流感,2014年登革热疫情局部暴发,张忠德和同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把一场接一场的硬仗都拿下了。然而谁也难以预知,人类下一次会遭遇什么样的病毒或者传染病。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不期而至。
除夕奔赴武汉,困难超乎想象
去年初,有一次看新闻,张忠德敏感的神经再次绷紧了——武汉出现了一种不明原因的呼吸道传染疾病,他看完情况,觉得和当年的非典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很快,张忠德收到了赶赴武汉支援战疫的消息。“总觉得带着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对过此前的几次疫情,这一仗心里还是有底的。”
但现实困难还是超出了想象。“2020年1月24日下午,火车到了武汉。整条街上,除了接我的那个人,火车站没其他人了……”张忠德心里咯噔了一下。
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早上8点,张忠德一行人进入金银潭医院,全副武装进入重症隔离病房查房问诊,5个半小时后出病房,下午3点开会。大年初二分头去4家医院查看患者病情。
“让同事安全回广州,这一次我做到了”
随后,广东医疗队的援鄂队员们陆续到来,开始接管病区,张忠德却睡不着了。“我睡不着,真的睡不着。临近病房前,我跟大家说,第一个星期,是最容易发生院感的。但是我们来了,站到这里了,来了就不是来旅游的,是来战斗的。”
在张忠德和队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医疗队通过中西医结合,重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把1+1>2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有效提高新冠肺炎患者,特别是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最终,张忠德带领团队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实现了医疗队“打胜仗、零感染”的目标。
2020年3月20日,驰援武汉的广东医疗队完成战疫任务,返回广州。张忠德选择了继续留守湖北武汉雷神山。
在机场,看着队友的背影,头发花白的张忠德,摘掉眼镜,捂住脸哭了。“一定要让同事们一个个都安全地回到广州,这一次我做到了。”
再战新冠
去年1月24日,赴武汉。今年1月12日,赴河北邢台。3月31日,赴云南瑞丽。5月16日,赴辽宁营口。5月26日,赶回广州。
这是张忠德的新冠战疫地图。地跨东北、华北、西南,随后又投身到广州本土抗疫当中。如今已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广东工作组医疗救治组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的张忠德,始终在中西医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上。
正面迎战“德尔塔” 中医“战”出来了
5月21日,广州报告一例由德尔塔变异株引发的新冠肺炎病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德尔塔变异毒株引发的传播链在广州局地造成播散。截至目前,本次广州疫情累计报告感染个案167例,其中包含了传播链条上的兄弟城市病例。
从大规模核酸检测到首先建立“黄码”制度、给所有的病例都做毒株基因检测、再分级制定封闭封控等管控模式……广东正面迎战德尔塔变异毒株,多管齐下,科学战疫,广州也渐渐从疫情中复苏过来。而临床救治工作,尤其是中医药参与其中所开展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开始结果。
张忠德说,在此轮广州疫情收治的本土患者中,中医和中西结合治疗的患者有156例,占93.4%。这期间,已有91例患者出院,其中67例患者(73.6%)采用纯中医治疗,16例患者(17.6%)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占91.2%。
经过中西医协同治疗,已经有1例危重症患者撤出ECMO,3例危重症患者拔管,8例重症患者转为普通型,57例有重症倾向的普通型患者阻断转为重症,为防控德尔塔变异毒株新冠肺炎提供了宝贵经验,中医“战”出来了。
“中医应对新发传染病是有用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重病、危重病人转为普通、轻症病人,核酸检测结果,一个个地转阴,后遗症用中医药手段减到最轻。这都是患者看到的。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治病救人。”
从非典一路走来,中医在新发突发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中,得到了重新的认识。“历经非典、甲流、禽流感,中医药充分彰显了它的优势,如今新冠战疫,形成了一个共识——中医在新发突发传染病上是有用的。”张忠德总结道。
德叔的使命
回望来时路,时代造就了中医药发展的大势,张忠德觉得,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受益者而已。“所以还是那句话,我没有那么优秀,就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只是刚好赶上了这个时代。”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年轻时的张忠德什么都不敢想,只敢埋头往前冲,如今的他,挑起了中医战疫的担子。
“中医,不再是明朝时候的三个指头了。我们的使命,就是要运用好现代的科技成果跟文明成果,为中医药的发展找到一条很好的结合之路。也许这个使命才刚刚开始。”
他好像看到了儿子,在漫长学医路上要经历的那些瞬间:像他一样苦,一样坚持着,一样地面对未知的困难,再一样地站起来。
儿子要学中医,张忠德同意了。
7月7日下午,张忠德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赴云南工作组专家驰援云南瑞丽,指导当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德叔”战疫的步伐不停歇!
专题统筹:王道斌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王道斌
视频:南都记者 吴佳琳
摄影:南都记者 谭庆驹 张志韬 吴佳琳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通讯员:宋丽萍 王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