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香港青年放弃ICAC公务员 到肇庆深山当了近八年“茶农”

从零开始学茶,产品入选肇庆十佳创意旅游手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林耀华 07-12 02:10

  余威工作的其中一处山地茶园,面积达一千亩。

  做茶季节,工人们在忙碌的炒青车间工作。

  余威在品茶。

  开 栏 语

  创新、活力、梦想、未来……人们越来越把这些和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在一起。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在这片沃土上实践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书写着个性多样的精彩生活。《湾区青年日记》敏锐捕捉这股湾区新浪潮,通过视频和文字,打造湾区青年的交流平台,分享他们的创新选择和机遇,给予更多人经验和思考。

  第一期

  “这里就是我们的茶场,一年做茶的时间是春秋两季,平常时候炒青车间这些地方是不运作的”,走在新岗大稠顶茶场里,香港青年余威多了份做茶季以外的休闲时间。从在香港放弃ICAC(廉政公署)的公务员身份,到肇庆深山里从零开始学习做茶,他已经花了近八年时间,“与其选择一份工作,不如选择一份事业。”

不后悔放弃公务员 想到内地接触更多的人和事

  

  余威从小在香港长大,小学毕业后就到加拿大留学,大学选择回到内地暨南大学学习。他在香港的船务公务工作了数年后,2014年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公务员。此时,在肇庆怀集县投资茶园的父亲叔伯们找他谈话,希望自己能够接手茶叶事业。余威意识到,即便是体面的工作,也只是为了“一份粮”,一份事业却可以在赚取生活费以外,自身还可以获得更多发展空间,他没有花太多时间思考这个事情,两天就作出了最终的选择,立马回到了肇庆。

  “在香港创业是要艰难不少的,回到内地工作,对自己的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余威的父亲在1993年便开始在内地投资了茶园,有了一定基础,加上他对自己的适应能力的自信,没有家庭的负担,他愿意到内地城市来探寻更多可能,只要能支撑起生活开销,自己就能坚持下去。

  

在肇庆山区从零开始 希望茶叶帮助更多当地人

  

  从怀集县城出发,翻山越岭两个多小时,从涉水失修的石板路到蜿蜒的盘山泥泞小道穿行而过,才抵达位于新岗林场的天井坑。这里群山环绕,绿意盎然,余威的其中一处茶园就隐藏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地上。回忆刚开始接手做茶,生长在大城市的他并没有在山区生活工作的体验,特别是当时交通和通信条件落后,反差较大。得益于“无所谓”的心态,他学习了茶叶种植、采摘、发酵、制作等过程,了解一片茶叶成为一盏好茶的必要条件。

  “我最讨厌别人喝茶的时候评价茶叶‘几好’,这算是好还是不好?”对待每一片茶叶,他有自己心目中孜孜不倦的追求态度。走在整齐划一的茶园里,可以看到散落其间的房屋,这是管护茶园的茶工住舍,不少工人们正在忙活着除草。工人是他最初的老师,教他从细枝末节判断茶树的生长情况,怎么从风和云判断气象,这些都是一个真正的茶农必须掌握的知识。因为每一个条件的变化均会给茶叶的生长、采摘带来影响,改变茶叶的味道。

尽可能保持传统工艺 产品入选肇庆十佳创意旅游手信

  

  如今新农业越来越多地采用机械并尽可能代替手工,但是余威有相反的想法。一来,他希望尽可能地保留传统工艺,从铲草、下肥、采茶和后续加工制作等工序,更多地采用人工的方式,再者,他希望借此能够让当地人赚得报酬,甚至留下一些年轻人在当地工作。

  管理1200多亩茶园,年产四万斤茶叶,销售额达千万,取得如今规模的背后,余威也曾面临危机。当年刚接手茶叶生意不久,随着全国茶叶市场的丰富和销售模式创新,他的茶叶市场销量面临断崖式下跌,经历过一段困难期。初出茅庐的余威大胆进行改革,通过精准定位和全新包装等方式,重新打入市场,收获了不少茶客的肯定。2021年,在肇庆市十大旅游手信评选中,余威的怀集高山青农产品有限公司产出的高山青茶系列,入选肇庆十佳创意旅游手信。

肇庆有自己的优势 湾区让工作生活有更多可能

  

  “我回到内地做茶,这是一个跟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有关的事”。谈及肇庆种茶的优势,余威有深刻的感受。他认识到,肇庆地方面积大,多地,同时位于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好,非常适合主要种植的冻顶乌龙茶生长,湿度和温度与其发源地台湾较为相似,这是肇庆山地种茶的先天优势。山林地区多的属性,让肇庆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中宛若城市后花园般的存在,“肇庆的农副产品不仅仅可以供给大湾区的城市群,同时也能够辐射周边的湖南,广西,江西等省份,拥有广阔的市场,这对长远发展来说是好事。除了茶叶,余威还和广西的坚果公司开展合作,投资种植夏威夷坚果,预计后续将推广种植。

  茶店、茶园和茶厂在肇庆,余威的家庭则安居在佛山。目前,余威每周大概有四天左右在肇庆工作,处于两地工作生活的来回状态,他认为目前大湾区的交通已经十分便利,自己是“一小时经济圈”的真正受惠者,从佛山禅城到肇庆怀集,自驾只需要两小时的车程。只要有闲暇的时间,自己都可以开车去不同的城市走走,和朋友相约去玩,相对在香港急促的生活节奏,这里的状态让人感到舒适。

  作为“过来人”,如果要给香港想到内地发展的年轻人建议,他有自己中肯之言。余威建议香港年轻人多到内地来,针对想要了解的产业多看一看,究竟内地做到了什么程度,再对比原来的认知,看看有没新想法,最重要的是“一定要自己亲身去感受”。

  采写:南都记者 林耀华 摄影:南都记者 林耀华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