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碳排放权已成为稀缺资源

“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机遇,更是充满挑战”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陈养凯 07-19 03:16

  “自去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后,我们团队规模今年可能扩大了两倍以上,可每天还是忙得不着边。”作为与企业低碳发展打交道最频繁的市场一线人员,SGS中国区低碳领域产品经理贺晗,已深刻感受到了“双碳”目标提出后的变化。

面对庞大的市场,贺晗说,他们低碳业务对接企业负责人的层级也在提升,“基本都是集团的总经办甚至高层一把手亲自在主导决策和规划。”

通过碳定价倒逼企业进行减排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国内实现“双碳”目标的工作可分为两块:一是在政策层面强制的部分。目前各省市政府都在规划——根据本地的一些行业特征去研究碳达峰的一个路线,怎么去调整能源结构、工业结构、交通运输等。

  “今年就要制定相应的方案出来,而且每一个五年计划都规定了相应的碳排放降低的一些目标”。

  另一块则是自愿性的,就是基于市场机制,“通过经济手段发挥市场力量,通过碳定价倒逼企业去进行减排。”

  贺晗认为,具有约束性的“双碳”目标提出后,全国碳配额总量将得到控制,碳排放权将变成一种稀缺资源,通过碳交易的形式进行交易。

  “碳排放权是政府发布的配额。以后企业要进行碳排放,就得有排放权。每一吨排放权就是一吨配额。”控排企业可以通过自身减排,让自己的配额变得更充裕,可以拿出多余的配额进行交易。如果自身的减排成本太高,也可以去购买别人的减排量或者别人省下来的配额来完成自己的这个碳履约。

  通过这些方式就可以让更容易减排的那些组织和企业去进行减排。这样全社会整体的减排成本会降下来,同时也可以激励企业发挥自身能动性,发掘自身技术节能的空间。

新能源行业将享受政策红利

  贺晗进一步分析认为,“十四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为达成这些减排目标,国家自然会大力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有序发展海上风电,加快西南水电基地建设,安全稳妥推动沿海核电建设。“通过这些方式,让上游的清洁能源占比越来越高,我们整体的脱碳就比较容易了。”

  贺晗认为,在这个形势下,新能源行业,比如光伏、风电、沿海的核电、西南地区的水电,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光伏和风能,都会享受政策红利,“包括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都会有政策优势,比如新能源汽车行业。”

  还要注意到的是,传统化石能源的煤、油、气也需要做更低碳、更清洁化的技术开发来提升效率。因为这些传统能源依然是我们国家当前的能源供应的主体,短期内不可能彻底被清洁能源替代。

  要捕捉和处理利用这些传统能源燃烧释放的大量的温室气体,可结合CCUS碳捕捉、储存和利用来发展化石能源综合利用技术,贺晗认为这也是未来一个转型的方向。

  另外,现在更多地强调在一个区域一个城市甚至一个省市这个层面上达到碳中和。因此,建立低碳管理的平台,让整个城市实现智能化、低碳化,也将是一个发展方向。比如云服务、大数据,都有助于减排。“像华为、腾讯等高科技领域的企业,都在积极布局这一部分,这个是未来低碳发展的一个方向。”

企业向绿色低碳转型会更有话语权

  从发展来看,碳中和已成为整体性的国际趋势。企业不仅必须配合政府的“双碳”目标的完成,外向型企业,或者主要客户是国外大买家的供应链企业,均需要进行碳减排目标的制定。而这些核心企业整个价值链上下游所有的相关方,也必须要配合整个价值链来达成减排的目标,乃至最后碳中和的目标。

  贺晗介绍,奔驰对外宣称将在2039年实现全价值链的碳中和,届时其旗下所有乘用车将实现碳中和(生命周期碳排放量为零)。因此,奔驰在中国的供应商包括上游所有的排放,必须在2039年全部实现碳中和。

  “这个对企业就是个挑战,你真正需要去考虑该怎么把自己的排放降下来。”这个过程中,如果企业转型做得好,在整个产业链上就更有价值,更有话语权,也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反之,就可能面临订单流失,发展受到阻碍。

  贺晗认为,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机遇,更是充满挑战。行业或企业必须基于这种大的约束性目标来进行发展,如果做不到就可能被淘汰。尤其是高排放的行业,未来还会面临转型的危机和痛苦,比如传统能源企业,大量的就业人群在转型过程中如何适应转型。

企业负责双碳业务的部门层级提升

  自中国“双碳”目标提出来之后,贺晗明显感觉到企业负责双碳业务的部门层级在提升,“以往通常是企业的安环部门,或者负责社会责任的办公室,或者放在内部某个职能部门,层级不是太高。现在基本上都是集团高层比如总经办,或者专门成立类似低碳研究院之类的低碳转型领导机构。一般都是企业最高层的人员亲自在参与负责,甚至一把手在主导规划。”

  贺晗还注意到,很多企业眼光很开放,包括国企、央企,不光看到这种转型的风险,而且大家都在积极探讨一些新的机遇。

  贺晗认为,中国毕竟是制造业强国,在这块儿有优势,转型起来也会比较快。供应链的配合,也会很积极。

  据国外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全球的核心企业要完成碳达峰、碳中和,他们在中国国内的主要供应链,配合度上基本达到80%以上,“他们主要的供应链都在积极行动,要远远高于在海外其他国家的一些供应链企业。”

  南都记者 陈养凯

  专家观点

  碳定价将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碳市场的建设要从目前的配额以及整个交易过程中碳价的走向等做更好的分析;要逐步明确宏观政策,包括明确碳排放峰值和明确行业政策等。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

            院副院长王毅

更加长期的投资活动需要有更加稳定的定价作为基准。中国可以考虑借鉴很多国家已有的经验,未来采取碳定价和碳税同时搭配进行的模式。

——IFF副主席、摩根士丹利全球副主席、意大利前财长多梅尼科·西尼斯卡尔科

  气候投资正在成为主流

气候变化现在正成为一门好生意,中国将成为气候商业热潮的核心,不仅因为中国的排放规模创造了机会,而且还因为中国正在成为创新绿色金融和清洁技术的领导者。

——IFF理事、美国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

碳中和是一条又长又宽的赛道,很可能像“数字化”一样让整个中国各个领域焕然一新,作为投资机构需要有长远目光、做长远规划。

——IFF副主席、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

  发展可持续金融是大势所趋

全球金融机构应该共同负起责任,制定兼顾各国发展需求的标准;积极培育可持续金融市场,将更多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等行业纳入可供交易的行业范围;创新可持续金融信贷产品,推进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创新预期收益抵押、股权质押等方式开展排污权、碳排放权、用能权等绿色权益抵押质押贷款业务。

——中国银行行长刘金

  国际碳市场

  ◎全球碳交易市场概况

约有38个国家级司法管辖区和24个州、地区或城市正在运行碳交易市场。

工业、电力、建筑、交通是各国碳交易市场重点纳入减排的行业。

加拿大新斯科舍省、魁北克省,美国加州,韩国ETS覆盖当地温室气体排放70%以上,占比较高。

近十年碳市场交易呈量缩价增趋势:大幅增长原因是配额缩减,交易活跃度增长,碳价上涨。

  ◎欧盟碳交易市场

1.交易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交易额自2005年运行以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在国际上占据绝对优势。根据路孚特碳市场2020年度回顾,2020年交易额达2013亿欧元,占世界总额的88%,交易量超80亿吨二氧化碳,占世界总交易量的78%。

2.碳市场逐渐稳定,机制逐渐成熟

碳价回归、交易活跃:市场稳定储备机制实施后,欧盟碳价一路飙升,交易规模依然居全球之首。

衍生品丰富,市场流动性高:欧盟碳市场碳衍生品种类丰富且交易额占比高,2021年ICE主力碳期货合约成交总量达到40.8亿吨,占总交易量95%左右。

稳定储备机制稳定市场预期:从2019年1月开始执行的市场稳定储备机制使得每年将减少24%的流通配额直到2023年,在此之后降幅将收窄为每年12%。该种调节机制对稳定市场预期、降低碳价暴跌风险具有良好效果。

从免费分配向拍卖过渡:配额分配方式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政府获得一定收入,进一步用于减排补贴,此外还减少了寻租问题、激励企业进一步减排。

3.政策设计趋严,惩罚力度大

配额分配递减速率加快。

抵消机制:第四阶段取消了抵消机制,进一步减少碳配额。

储备与预存机制:本阶段内剩余配额储备可留到未来阶段使用;不允许将未来阶段碳配额提前在本阶段使用(但阶段内的可以,例如本年发放的碳配额可用于之前年份的履约)。

惩罚机制:超额排放部分不仅要补缴外,还会罚款114.22美元/吨,约3倍碳价;同时,会纳入征信黑名单;各成员国可以制定叠加惩罚机制。

  来源:综合新华社、中新网、中国证券报(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