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8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深圳共有8家企业被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重点排放单位,包括深圳妈湾电力有限公司、深圳南天电力有限公司、深圳市广前电力有限公司、深圳钰湖电力有限公司、中海油深圳电力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东部电厂、深圳南山热电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大唐宝昌燃气发电有限公司等电力行业企业。
记者从深圳排放权交易所获悉,在全国碳交易中饮头啖汤的深圳碳市场一直保持着全国居前的市场流动性,是助力深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的重要力量。
2013年6月启动
深圳碳市场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
2013年6月启动的深圳碳市场是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21年7月15日,深圳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18.94万吨,累计成交金额14.40亿元。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成交2377万吨,累计成交金额2.58亿元。总成交量8695.94万吨,总成交额16.98亿元。与国内其他交易所对比情况,截至6月底,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以2.5%的配额规模,实现了全国13.40%的交易量占比和12.92%的交易额占比,交易量在全国最早启动的7个试点市场中位居第三,交易额排名第四。此前结束的2020年度深圳碳市场履约工作显示,687家管控单位的履约工作稳步推进,最终履约率达99.85%。碳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产生了显著的协同效果,产业结构升级和能源效率提高抵消了由人口增长和工厂扩产驱动带来的碳排放增长。经济稳健发展的同时,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任务,2020年PM2.5浓度降至19微克/立方米,处于副省级以上城市最好水平,新能源汽车和绿色建筑推广数量全国领先。
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探索逐步扩大碳交易范围和交易品种。将协助深圳碳市场主管部门持续优化完善深圳碳市场机制,探索研究基于碳达峰目标的碳市场总量控制机制,助力碳达峰及碳中和。还将构建深圳碳普惠机制,搭建居民绿色低碳行为的碳币商业激励,打通核证减排量抵消和碳中和渠道,形成可持续的碳普惠生态圈,提升居民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的积极性。
2016年7月
我省381家企业拟首批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
2016年7月,广东省发改委发布通知,对拟纳入全国碳交易的首批企业开展历史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报告核查工作,这是我省首次公布拟纳入全国碳市场的企业名单。全省共有381家企业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体系。各行业纳入企业分布为,电力有115家、建材68家、钢铁61家、造纸51家、化工37家、有色35家、石化9家(包括广石化、茂石化、中海壳牌等石化龙头企业);航空有5家纳入。从地市分布来看,珠三角地区的纳入企业较多,全省纳入企业最多的地市前三位是广州51家、东莞42家、佛山32家(深圳因为是与广东低碳试点并列的低碳试点,所以省里名单不含深圳),而最少的汕尾仅有1家。
来源:新华网、南方日报、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