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初中生“恢复书报亭”建言唤起的不只是记忆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综合 07-28 02:34

  短评

  “20多年前,我所在的社区还是一片良田,现在是有18个楼盘、1.2万多户居民的大型国际社区。我们社区配套了一个东方书报亭,它伴着我长大——我从一个看《幼儿画报》的娃娃成长为看大厚本杂志的少年,而书报亭却在去年7月被拆除了,我亲眼看着它被吊装到卡车上运走了……”

  这是上海一个初一学生寄给媒体的一封信,近日《中国青年报》在显著版面刊登了出来,人民日报客户端转发后又引来了很多网友的留言。

  一个初中生的来信受到媒体的关注有些让人意外,刊登出来的信还能在瞬间点燃网民的热情,似乎就更罕见了。

  原因并不复杂。“书报亭”三个字唤醒了很多人的记忆。

  初中生在信中写道:“上海曾经有近3000个东方书报亭,统一设计的红色线条玻璃房子非常漂亮,被誉为上海的‘城市名片’,它们为上海的文化和精神文明发展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当然不是独属于上海的风景。曾经,书报亭仿佛是所有城市的标配,它们安静地矗立在街头巷尾,散发出墨香,温暖着匆匆过客。

  这几乎是好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一位网友感叹:“看到这篇文章,我的青春在脑海中都涌现出来了。确实,书报亭带给我太多美好的回忆。”

  与此同时,初中生当下的困扰也并不新鲜。留意一下不难发现,在当下的城市里,书报亭已经快要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了。

  书报亭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可以举出一大堆理由。在此之前这些理由似乎都很雄辩,但这位初中生却依据其个人体验给出了新的思考。

  “最尴尬的是,小视频太吸引人了,我们会控制不住自己,想多看,可是看多了会成瘾,让我们的大脑丧失阅读长文章的兴趣和能力”,这无疑是在发问:刷手机能否代替阅读?“在为社区服务的近20年里,书报亭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们免费而温馨的社交场所”,类似的社交功能,除了书报亭,当下城市里谁还能够免费提供?

  这位给媒体写信的初中生显然从阅读习惯中受益极多,其视野和思维能力让人赞赏。更重要的是,因其中学生的身份,其观察和思考,为解决书报亭存废问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过去考虑书报亭应否保留,往往是从时代变迁、城市规划等角度,现在看过这封信后,应该加上一个因素,即不能不虑及其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

  在“双减”的背景下,一个城市有没有相当数量的书报亭,其影响只会更大。拒绝手机进校园,让孩子们课外的时间多起来,肯定都对孩子们的成长有益,但精力旺盛的青少年总要有另一个关注点。如果书报亭成为吸引孩子们阅读、驻足的场所,孩子们不需要支付多大成本即能增长知识、收获快乐,于潜移默化中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其效应何可限量?

  初中生关于“恢复书报亭”的呼吁激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完全在情理之中。至于如何恢复,又不能不细致谋划。

  书报亭很难盈利,但正如初中生所说,“街道上的绿化需要公共财政去负担,书报亭作为居民文化生活的绿洲,为什么不能获得财政补贴呢?”

  对书报亭直接给予补贴是一个办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是另一个办法。此外也可以考虑给书报亭特别授予某些商品的经营权,以增加收入。

  构建书香社会,需要宏伟的图书馆,也需要小小的书报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