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在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广州要完成6大重点任务
日前召开的全国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工作推进会上,商务部公布了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名单: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五个城市榜上有名。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2020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公布,明确提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此前,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将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在国民经济大循环中的作用更加突出。没有消费,牵动产业经济发展的任务就会更加依赖外贸、依赖外部环境——而这往往意味着较多的不稳定、不可控外部因素。
此次明确广州等5座城市率先培育建设,说明上述规划正在加速落地。
评判指标
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准有哪些?
“消费城市”这一概念最广为人知的出处,来自2001年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爱德华·格莱泽(Edward Glaeser)发表的论文《消费城市》。他从消费的视角去研究城市经济的增长,并把城市视为商品、服务和文化的消费中心。而后,随着相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现代消费城市理论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真正掀起“波澜”,则是在2019年10月25日,商务部等14部门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其中提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目标
《指导意见》称,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进行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政策支持文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 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消费的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
应具备的条件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认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选取最重要的是要看该城市是否具备以下两点:
消费基础要好。一个城市消费规模大、增长速度快,消费基础才会好,这是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基本的一点。
国际化程度要高。判断一个城市的国际化程度高低,首先要看该城市的进口规模。一个城市进口规模大,意味着该城市国际化渠道多,便利化程度高,国际商品和国际服务就会多,消费资源就会集聚。再看城市的消费主体是否国际化,如果一个城市的消费主体除了本地消费者也包括其他国家消费者,同样说明该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
需要关注的指标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旅游总收入
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
实际利用外资额度等
需完成6大重点任务
《指导意见》明确,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点任务有:
聚集优质消费资源。引导企业增加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发展品牌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新品首发;加快培育和发展服务消费产业。
建设新型消费商圈。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消费商圈,推进智慧商圈建设;加快商业街提档升级,重点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工作。
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打造一批商旅文体联动示范项目;促进传统百货店、大型体育场馆、闲置工业厂区向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文化时尚中心等新型发展载体转变。
打造消费时尚风向标。培育发展一批国际产品和服务消费新平台;鼓励国内外重要消费品牌发布新产品、新服务;促进时尚、创意等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
加强消费环境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美化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完善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建立健全高效物流配送体系;健全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
完善消费促进机制。制定完善促进消费相关政策,提升城市消费竞争力。
背景解读
为何要建国际消费中心?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此前,商务部等14部门也印发《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提出中国将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021年6月2日,商务部在福州市召开全国城市商业体系建设工作现场会强调,要以提高城市流通效率、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扩大城市消费规模为目标,着力实施“城市商业提升行动”,争取用5年时间,推动建立网点健全、主体多元、业态丰富、集约高效、商居和谐、规范有序的城市商业体系,满足城市居民品质化、多样化消费需求。
A
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制高点
很多人脑海中首先想到的大概是巴黎、伦敦、东京等名店云集、大牌汇聚、大量新品首发的国际性大都市。如今,中国也瞄准了这样的目标。《指导意见》提出:利用5年左右时间,指导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较高、地方意愿强的城市开展培育建设,基本形成若干立足国内、辐射周边、面向世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综合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区域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使其成为扩大引领消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载体和新引擎。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方面表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是消费资源的集聚地,更是一国乃至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具有很强的消费引领和带动作用。
想要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当具备哪些条件?基础条件好、消费潜力大、国际化水平高、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等是前提。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表示:“能否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要看消费的时尚引领程度和能力以及消费者的国际化程度。对标世界著名消费中心城市,如纽约、伦敦、巴黎等,这些城市的共同点就在于服务业高度发达,商业竞争充分,国际知名品牌和国际消费者集聚程度高。此外,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仅要有国内消费者,还要有大量的国际消费者,这就意味着这些城市要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更好的服务。”
B
有助于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扩内需、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今年上半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1%,继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
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方面表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等具有重要意义。
张建平表示:“中国经济正在朝着服务化、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这些城市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同时,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能够对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需求拉动力量。”
根据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新数据,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游花费排名世界第一,全年在境外消费达2773亿美元。从抢购国际大牌衣物饰品,到抢购日本电饭煲、德国刀具、澳大利亚雪地靴等,中国消费者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着力吸引的顾客。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建成,将更好地满足中国消费者国际化、品牌化的消费需求,将境外消费转为国内消费,留住消费者的“钱包”。
C
利于扩大消费更好 畅通国内大循环
商务部研究院流通与消费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岩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大循环动能弱化,亟须利用和培育好国内市场,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立足国内大循环支撑国际循环安全健康运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连接国内外两个市场汇聚全球资源要素的强大“引力场”,既有利于推广本土高端品牌走向世界,也有助于留住外流的中高端消费红利,对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消费转型升级,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扩大消费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伴随着我国人均GDP迈过1万美元大关,加快向高收入经济体迈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的选择性、灵活性增加,居民赴境外购物等消费行为逐渐增多,居民海外总消费支出已经居于全球首位。这既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也反映出我国商贸流通发展滞后于消费升级、不能适应中高端消费需求的现状。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建设一批高品质步行街和商圈,集聚更多优质消费资源,提升服务品质,推动消费融合创新,有利于在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的同时,留住国内居民外流的中高端消费红利,把GDP、就业和税收红利留在国内,增强经济增长新动能,更好畅通国内大循环。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有利于衔接内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着眼全球竞争,对标国际先进经验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面向国内外出入境人士的优质、便利的消费场所,可提升我国流通载体国际化水平,补足我国现代流通体系发展中短板,增强国际游客吸引力和集聚力,抢占国际旅游消费市场份额,减少我国旅游服务贸易逆差,使我国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更加协调。同时,鼓励知名企业品牌、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在重点城市的步行街、商圈开设品牌首店、旗舰店,为优质本土品牌提供在国际化零售渠道的展示与销售,能够提升我国产品和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软实力,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促进中国品牌更好参与国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A06-13版
统筹:黄亚岚
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商务部网站、南方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微信公众号、广东新闻广播、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