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上半年GDP达1.4万亿,同比增长9.7%
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7月30日,最新出炉的深圳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GDP达14324.47亿元,同比增长9.7%。
翻开上半年深圳经济数据,尽管遭遇疫情大考,面临的外部形势更加复杂,改革攻坚任务更加艰巨,深圳也再次被全球企业和广大市场主体坚定投下信任票。
布局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
作为经济基数较高和率先经济回增的城市,从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近两年数据来看,深圳平均增长4.8%,比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固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6%;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2019年同期增长4.9%。
“从剔除基数影响的两年平均增速来看,投资、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有所加快,显示当前经济处于逐渐恢复的过程中。”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说。
绝对值方面,深圳上半年GDP达14324.47亿元。这个成绩,是外向型经济的深圳在高度变化、高度承压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取得的。
从观察全球主要经济体来看,经济增速不要只看短期,而要从长周期来分析。事实上,在全国经济加速恢复的同时,深圳已利用“时间窗”布局5G场景应用、人工智能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提前为深圳经济发展谋篇、蓄力。
先进制造业撑起坚实脊梁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工业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是深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秘笈。上半年,在复杂的国际经贸关系背景下,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长3.2%。深圳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33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28个行业两年平均增速为正。
先进制造为深圳经济撑起坚实脊梁。2020年,深圳有21家企业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华为、中兴在通信设备领域分别位列全球第一、第四大运营商网络设备商,创维液晶电视出货量位列全球前五,华星光电已成为全球第五大、我国第二大电视面板厂商。
“有了企业集群,才会有产业集群、创新集群。”综合开发(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有坚实的产业链集群,深圳发展就有定力。
除了坚实的“大块头部队”,深圳还涌现出一批“创新优质股”。今年上半年,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9.5%,两年平均增长61.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3.28倍和1.21倍,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2.4%。
近年来,深圳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树深扎根”,另一手抓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基于5G和工业互联网的勃兴,深圳推动工业企业走向智能化、网络化和数字化。
金融赋能实体进入深水区
按照深圳市统计局最新出炉的上半年深圳经济运行报告,金融成为一个看点。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上半年深圳金融机构对制造业、批发零售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5.9%、19.2%,与去年水平基本相当(2020年末为13.1%、22.3%)。新发放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5.13%,比上年末低31个基点。这意味,深圳企业的融资成本有所降低。
此消彼长的是,深圳金融行业对房地产业贷款放缓,增速为10.4%,比上年末增速回落13.2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也持续增长。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款余额107921.34亿元,同比增长14.8%。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贷款余额73641.16亿元,同比增长12.7%。另外,保费市场也稳定增长。其中,占比将近八成的人身险增长7.6%,是保费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数字的背后,种种迹象表明深圳金融对于实体经济尤其智能制造、中小微企业的反哺扶持,愈发进入了“深水区”。
在业内看来,金融与实体经济,如血脉之于躯体,充沛的资本血液为深圳实体经济注入营养。
新增IPO上市企业26家 国内第一
上半年,深圳新增IPO上市企业26家,其中境内上市24家,新增上市企业数量在国内城市位居第一。截至6月30日,深圳共有356家境内A股上市企业(上交所主板23家,深交所主板186家,创业板121家,科创板26家),在深圳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总量连续15年排在国内大中城市首位。
此外,资本市场平稳运行。1-5月,全市证券分支机构证券交易额增长25.0%,略低于一季度(28.8%)。各类企业直接融资3222.1亿元,增长22.3%,融资规模居全国第三。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对南都记者表示,这是深圳经济在资本市场的“映射”。深圳产业结构转得早、转得好,新兴产业占比高,新经济领域优秀企业层出不穷,在资本市场上自然体现出企业上市加快、直接融资比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