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孙中山母语石岐话是最古老的粤语方言之一

承载香山文化 夏威夷至今有人说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小殷 敖银雪 08-06 01:10

  石岐位于广东中山最具标志性的烟墩山下,紧挨中山母亲河岐江,是中山市的中心城区。这里是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石岐话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

这门方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在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一度在上海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在美国夏威夷,因为华侨众多,至今还有不少人能用石岐话交流。而这也是孙中山先生的“母语”。

  最早可追溯至北宋末年

  

  这里是香山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承载着中山市86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精髓,走出过如明朝儒学集大成者黄佐、“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粤乐宗师”吕文成等历史名人。

  石岐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渊源。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高然曾于2018年出版过一本《中山方言志》,并在书中提及,会说石岐话的人在中山境内原香山岛,讲石岐话的约有18万人。除了中山石岐,因曾属原来香山岛的一部分,现在的珠海境内也有不少石岐话村落。石岐话让说此方言的人们引以为傲,因为孙中山先生的母语也是石岐话。

  高然介绍,石岐话属于粤语广府片,是中山最古老的粤语方言之一,也是中山六大粤语方言之一。这种方言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末年,在南宋达到石岐话村落的建成高峰。元代仍属小高峰时期,明代和清代各有超过20个村落建成,随后沉寂。

  石岐话的声调只有6个调类,平声分阴阳,入声也分阴阳,上声和去声不分。与普通话相比,石岐话有部分词的语序与之相反。比如石岐话把客人叫作“人客”,把公羊叫作“羊公”,把秋千叫作“千秋”,“刮台风”在石岐话里则会表述为“打风颱”。

  

  石岐本地童谣多

  

  “60后”冯东航是土生土长的石岐人,在中山历史文化研究“朋友圈”中小有名气。他著有《石岐话词语笔记》《石岐方言故事》等作品。他曾经尝试收集石岐本地的童谣,最后收集到了400多首。这些歌谣中,反映了不少石岐、中山的故事。

  如一首流行于石岐及其他说中山粤语石岐腔地方的《月光光》,唱的是新嫁娘拜堂的场景:“月光光,俾把头毛妹梳妆,梳大髻,插红围。插起花围沃沃贡,着起红袍拜月公。你又拜,我又拜,拜到出年好世界。接埋心抱嫁阿拉。拉姑嫁落渡,一篮番薯一篮芋。”

  歌词中的“梳大髻”指的是中山一种传统婚俗,准新娘要在婚礼的前一天举行上头礼,仪式主要是把做女孩时的发式改成妇人梳的髻。短短一首童谣,浓缩了不少中山、石岐的传统习俗及用语。

  作为当地的一门方言,石岐话也记录和见证了历史演变。

  石岐有一个名为“沙岗墟”的墟市,据《香山县志》记载,真正的“沙岗墟”始于南宋,成型于明初。人们在墟市中买卖货物,用石岐话交流。至今,太平路街巷仍保留着和墟市相关的地名,譬如卖鸭街、蓑衣街、猪仔街等。

  

  夏威夷也有人讲石岐话

  

  据记载,石岐话在民国时期曾盛极一时,原因是孙中山等名人用石岐话交流。随着由中山人创办的四大百货在上海崛起,许多中山人到上海滩工作,石岐话渐渐在当时的上海占有一席之地,在中山人开设的食店,上海人和外国人都用石岐话点菜。

  冯东航回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前往澳门,经常能听到石岐话。在美国夏威夷,因为华侨众多,至今还有不少人用石岐话交流。

  但现在在石岐本地,用石岐话交流的人逐渐少了。冯东航说,他也只有在同学聚会、家庭聚会这种特定的场合才讲石岐话。部分石岐话读音向广州话靠拢。比如“打风颱”,不少年轻人读成“打台风”或“打风”。

  75岁的黄植文来自中山市石岐西区的长洲村,从小讲石岐话长大。2015年,他开始整理石岐话,到今年,手写的笔记已经攒了厚厚6本。文叔整理的笔记中,有经典词、谚语、过时词、谜语、杂谈等诸多分类。比如手枪在石岐话里叫“炮仔”、小偷叫“差私仔”、右边叫“大手边”。部分的词语现在已经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听见。

  文叔说,现代方言容易收集,但有些已经过时、不应用的方言词很容易消失。但他没有放弃,他说还要继续努力收集,绝不让石岐话消失。

  方言名片

  “石岐话”

  范围:原香山岛范围,包括现在的中山石岐、珠海个别村落,约18万人。

特点:香山文化发源地。属于粤语广府片,是中山最古老的粤语方言之一,也是中山六大粤语方言之一,孙中山先生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