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突破!
广东运动员不畏强手、奋力拼搏


8月1日,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决赛中。

8月3日,中国选手谢思埸在跳水男子3米板比赛中。

8月6日,中国队选手樊振东在乒乓球男子团体决赛中。

8月3日,中国选手刘浩(左)、郑鹏飞在静水皮划艇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比赛中。

8月6日,女子4x100米接力决赛,由梁小静、葛曼棋、黄瑰芬、韦永丽组成的中国队获得第六名。
苏炳添成为第一个闯进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全红婵在女子10米跳台决赛中,3跳满分后以466.20分的单项历史最好成绩强势夺金;跳水男子3米跳板的谢思埸一举夺得单、双人两块金牌,成为该项目实现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大满贯”的历史第一人……
广东运动员在东京奥运赛场上不畏强手、奋力拼搏、敢于超越,向世界展示了南粤体育健儿精湛的竞技水平、坚韧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副教授苏炳添 最后的倔强,32岁仍想“飞”
东京奥运会是广东“老将”苏炳添的第三次奥运征程。
这个“跑得最快的亚洲人”1989年出生于中山市古镇镇古一村,在100米短跑这项运动中,已经7次跑进10秒大关。到了同项目运动员大多选择退役的年纪,仍在跑道上的苏炳添感到一丝孤独。32岁的他说,东京奥运会或是自己“最后的倔强”。
6月11日,在浙江绍兴举行的2021年全国田径冠军赛暨奥运会选拔赛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8的成绩夺得冠军,这不但是他职业生涯第7次跑进10秒内,也是他第三次赢得奥运会的入场券。
此前,苏炳添曾被伤病等因素困扰。7月初,苏炳添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最黑暗的还是2019年,我当时跟我的领导说,‘我现在是一个漏了气的气球’。”
“他对体育有着自己的执着。”苏炳添在广东省中山市体育运动学校时的短跑教练宁德宝告诉南都记者,苏炳添能有此前刷新人们认知的成就,训练方法是一方面,关键是他自己的投入。
“如果一个运动员有天赋,但半路不练了打退堂鼓,遇到挫折困难不能面对,有泄气的情绪的话,也很难有成绩。”
或许是这份体育人的执着和投入让苏炳添熬过了低谷期。
粉丝口中的“苏神”重返聚光灯下。7月18日,苏炳添在微博上发布了几张他进行力量训练的照片,发文称“最后的倔强……时间太快!一切皆顺利!”身披国家队战袍,苏炳添将开启他的第三次奥运征程。
苏炳添和奥运会的缘分始于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男子100米比赛中,苏炳添以10秒19的成绩名列小组第三晋级半决赛,成为了中国短跑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的选手。
声名鹊起的苏炳添的职业生涯在次年遭遇了一次波折。2013年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半决赛上,他因抢跑被罚下场。事后苏炳添表示,他把被罚下场的照片存进手机里,常常拿出来看,“我对自己说,要记住这一刻,是最失败的!不要再犯这样的错误!”
宁德宝告诉南都记者,在苏炳添经历了这么多的起伏动荡后,是他对体育的坚持让他一次次的克服困难,战胜了自己。“他们队友间也会相互鼓励,包括当时张培萌、谢震业他们,其实都是相互竞争,又相互加油打气的。”
苏炳添在近期的采访中谈到,最近两场比赛中,看到80多人的名单里,只有他一个“80后”,然后其他人基本全是“00后”,“我觉得自己还是老了,自己一个人站在跑道上,确实还挺孤独的。”
对苏炳添来说,和他大部分师兄一样在28岁左右退役,是很正常的选择。“但是我到了28岁的时候,知道自己还是能跑的,因为在100米当中,当你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你会觉得跑步不光是身体的竞技,可能更多的在于技术上面的问题。”苏炳添说,“我们不是28岁就跑不动了,只是看你想不想跑。”
跳水双冠王谢思埸 训练比赛之外,学业不懈怠
北京时间7月28日下午,东京奥运跳水男子双人三米板决赛中,中国组合谢思埸/王宗源以完美的发挥稳稳获得冠军,拿回了上届奥运会时中国跳水队唯一没拿到的金牌。这也是中国军团东京奥运会的第11枚金牌,来自广东汕头的谢思埸也为广东健儿拿下了本届奥运首金。
此后,在男子3米板决赛中,中国选手谢思埸和王宗源包揽冠亚军,为中国跳水队拿下第5枚金牌和第3枚银牌。谢思埸成为继熊倪之后,第二位在单届奥运会包揽男子单、双人三米板冠军的中国运动员。
谢思埸是两届世锦赛金牌得主,但由于伤病原因遗憾错过了里约奥运会。王宗源是2019年光州世锦赛男子1米跳板的冠军,因为在东京奥运会延期后重启的三站奥运选拔赛中表现出色,收获了奥运资格。
此次东京奥运会是谢思埸和王宗源的奥运会首秀。从去年5月的中国跳水冠军达标赛第3站开始,谢思埸与王宗源搭档出战双人三米板的比赛,两人自搭档以来一直轻松摘得国内比赛的冠军,默契程度也在不断磨合中逐步加深。因此赛前外界都十分期待他们能在东京为中国跳水梦之队收复上届奥运“丢失”的男子双人三米板金牌。
值得一提的是,谢思埸是暨南大学2019级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惊喜的消息在暨南大学官微发出后,留言点赞瞬间刷屏,“校友太优秀”“直系学长太牛”“太棒了!暨南人”“暨南人yyds!”……来自师生校友的祝福与喝彩纷至沓来。
谢思埸于2014年入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在高强度的训练和比赛之外,学习也并没有懈怠。每天繁重的训练和比赛之余,他都尽量挤出时间问同学和老师们学习的进程,然后自己参考学习,也会经常随身携带书本,利用训练之余努力学习。
“不会因为忙就放松学习,在训练的空隙中也把学业抓得很好。”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的退休教务教师张丽静谈起这位自己的运动员学生,笑了起来,“谢思埸的性格很是踏实的。”
谢思埸在校期间的一件事,给张丽静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年比赛他受伤了,做了两次骨科手术,第一次手术没做好,后来又做了一次,让他心情很低落。”
张丽静回想着,“当时因为比赛错过考试,回来补考的时候,还跟我聊了聊。他问我,‘张老师,我是不是不行了呢……’虽然他这么说,但我认为他的内心是坚定的,他坚信自己能够重回赛场!”
运动员受伤的风险人尽皆知,但幸运的是,谢思埸依靠信念治愈了他的伤痛,“我当时特别佩服这孩子,这么坚强、勇敢,无论如何,不轻易放弃。”
如今的谢思埸,克服伤病困难,沉潜蓄势,终于站上了东京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收获中国跳水队东京奥运的第3金。这位暨南学子,也为广东军团冲下了本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乒乓王子樊振东 从少年宫走出来的冠军
低调,低调。这是运动员樊振东登顶世界男子乒坛路上启蒙教练们对他的谆谆教诲。11岁时,他代表广州市参加省级比赛崭露头角,后入选八一队,再进入国家队,从此成为竞争白热化的国球赛场上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4岁这年,樊振东出战东京奥运,作为主力首次亮相奥运会男单和男团赛场。
祖籍湖南的樊振东生长于广州。他小学就读于广州市海珠区乒乓球传统强校同福中路第一小学,在一墙之隔的海珠区少年宫学习乒乓球,师从教练文浩光、杨碧瑜和郑静轩。
回忆起这位曾经的学生,杨碧瑜向南都记者表示,樊振东小时候展现出过人的天分,他低调且好学,“需要他改正一些不恰当的动作,第二天立马改了。”樊振东父母为了方便孩子学习,在少年宫附近为他租了房,其时樊振东已经可以独立生活,文化成绩在小学排全年级第一。
2004年,樊振东代表海珠区少年宫参加“新苗杯”青少年乒乓球赛,获得新苗一组男子第一名。2006年,9岁多的他被选拔到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原伟伦体校)继续学习乒乓球。
樊振东的市级带训教练张敏向南都记者回忆,樊振东比同龄的队员更加听话懂事,刻苦自律。别的孩子累了可能就不打了,“他的练习绝对保质保量,每次上量,他都能一直往上冲。”一开始是家长送他来体校训练,后来走得多了,他就自己来。
11岁时,樊振东代表广州参加省级比赛,拿到团体和双打第一名。2008年,他入选八一队,与当时中国男乒的主力王皓成为队友。2012年,樊振东进入国家队。
进入国家队后,年轻的樊振东自此开启了“坐火箭似”的上升。
2013年,他在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波兰公开赛首夺男单冠军,以16岁292天的年龄成为巡回赛历史上最年轻的男单冠军。
2015年,樊振东与张继科、马龙、许昕、方博一起登上迪拜世界杯团体赛男团冠军领奖台。在2016年德国萨尔布吕肯男子世乒赛上,樊振东战胜许昕夺得个人生涯首个世界三大赛(世乒赛、世界杯、奥运会)的单打冠军。
2018年4月,樊振东在个人职业生涯首登国际乒联男单世界排名榜首,成为进入21世纪以来最年轻的男单乒乓球运动员世界第一。
进入2019年,用樊振东后来的话说,“真正感觉到已经开始厮杀了”。
2020年底,国际乒乓球赛事时隔八个月重启。樊振东成为男子世界杯历史上首个三连冠得主。
奥运对他意味着什么?樊振东坦言,他渴望把自己从小到大一直练的所有能力和技艺在这样的舞台上展现,希望能够在这个平台上证明自己,拿到想要的结果。
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评价:“只有加冕了东京奥运会的冠军,他可能才能树立一个时代。”
“这种梦想他已经压抑和隐藏了太久,他太期待了。”刘国梁接着说,“但是冠军是打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更不是等出来的。所以他要有积极的心态,主动出击,放低位置去拼。”
一“艇”到底郑鹏飞 从“旱鸭子”到“国际健将”只用了7年
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静水皮划艇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决赛中,刘浩/郑鹏飞夺得银牌。
南都记者注意到,郑鹏飞的皮划艇项目基础训练自广东佛山顺德起步。进入国家队前,他在广东省皮划艇队接受了三年的训练。郑鹏飞的母亲艾群向南都记者回忆了儿子得知自己首次有机会参加奥运时的兴奋情形。广东皮划艇队划艇组主教练原有湖则表示,郑鹏飞是一名运动持续能力很强、能力全面的运动员,希望他在接下来的比赛中继续放开手脚展现实力。
从不会游泳的“旱鸭子”,到2015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皮划艇静水项目“国际健将”称号,郑鹏飞只用了7年时间。
这个旅程的起点在2007年,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业余体校到黑龙江招生。不到14岁、擅长足球的郑鹏飞参与了这次选拔。艾群向南都记者回忆,儿子小时候就擅长体育运动,家人也支持他选择走职业运动员的路。只是郑鹏飞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要参加的是水上项目的训练,连游泳都是从头学起的。
郑鹏飞独自来到湿热的南方,置身陌生的气候与方言之中,艾群回忆说,“他挺能吃苦耐劳的,反正是在外面受多大的苦,都不跟妈妈爸爸说。”
艾群向南都记者表示,起初郑鹏飞对皮划艇没有概念,只是尊重启蒙教练毛国斌的建议开始了训练。由于皮划艇项目对运动员速度、力量、耐力、平衡等能力都有很高要求,前期基础、体能方面的训练花费了他很长的时间。郑鹏飞曾疑惑地对母亲说:“我这练划船的,练了两年了都没摸到船。”
“一开始可能不是特别了解,后来他真心地爱上了皮划艇这项运动。”艾群回忆说,郑鹏飞成绩不理想的时候,有人建议他改项。“他哭着跟我说,‘我不能改,既然选择这条路了,我必须得走到底!’”在艾群看来,儿子的性格坚韧、执着,“他是一个比较感性的孩子,很细腻、善良,对自己的目标特别专注。”
郑鹏飞在广东省皮划艇队时的主管教练原有湖向南都记者介绍,郑鹏飞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运动员,最大的特点是“有氧好”(耐力好、体力好),运动的持续能力很强。“皮划艇运动员需要具备爆发力、有氧耐力以及平衡能力等,郑鹏飞能吃苦,悟性高,训练的执行能力也比较强。”
原有湖表示,“每个运动员都可能遭遇训练的平台期,有些运动选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来突破这个平台,但是郑鹏飞能用很短的时间突破困境,这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运动员。”
在这个突破的过程中,除了个人的天赋和努力,多年在皮划艇国家队的严格训练为他的实现突破起到关键作用,“一直以来,组织都非常关心这名青年运动员的成长,铆足了劲给他打造各种各样的锻炼平台”,原有湖补充道。
“他相当渴望参加奥运会,当确定了奥运会参赛名单的时候,他特别兴奋,跟我说:‘妈我终于圆了自己的梦了!我能去参加奥运会了!’”郑鹏飞的母亲对南都记者说。
原有湖也表示,郑鹏飞有一些大赛经验,但是毕竟没有上过奥运赛场,没有体验过奥运会竞争的氛围。“它会比平时的那些世界比赛,或者我们国内的一些大赛都严格得多。奥运赛场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赛场,还是需要他付出更多的冲劲儿才行。”
巅峰女将梁小静 大山里跑出来的小飞侠
本届奥运会中国田径队中,与苏炳添一样期待进入奥运短跑决赛圈的还有来自肇庆的梁小静。这位24岁的姑娘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也是目前国际田联世界排名中亚洲100米赛道排名最高的女选手。日前,南都记者在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专访了梁小静的研究生导师、广东省田径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项目总教练黄炜皓教授。
梁小静1997年出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的大山里,很早就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县体校李秋影教练发现了梁小静是一棵不仅有天赋,而且有拼劲、不服输的好苗子,便把她留在了县体校。后来,年仅15岁的梁小静进入广东省田径队,成为了一名专业运动员。
2018年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中,梁小静以7秒20的成绩夺得女子60米冠军,创造了2018年亚洲该项目最好成绩。
同年,在温哥华哈里·杰罗姆国际田径经典赛女子100米比赛和雅加达亚运会女子100米决赛中,梁小静接连突破自己的最好成绩。在柏林挑战赛上,她以11秒13的成绩摘得季军,创造个人最好成绩的同时成功拿到了东京奥运入场券。
这位女飞人此前就读于华南理工大学体育学院2016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毕业后又攻读研究生,成为广东著名田径专家黄炜皓的学生。
说起这位弟子,黄炜皓还是十分自豪的,“梁小静现在应该说是处于比较巅峰的状态。”黄教授告诉记者,尽管为了备战奥运,这位女飞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跟随着广东省教练和国家队的外教进行训练,但她还是经常与导师进行交流,汇报自己的动态和心得。“小静这次去东京前也偶尔和我聊过一下,她之前刚换了国外的教练,那个教练的训练量特别大,她一开始一下子也很难接受。我说你现在尽量去适应,如果你适应了,你可能各方面就会有一个质的变化,所以当时她就坚持下来了。”
不过相比参加个人项目来说,梁小静也深知在国际百米圈里,亚洲选手是不具备太大优势的,所以她也把备战重心更多放在和队友们组成的4×100米组合上,希望能以集体的力量跑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