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广州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繁华大都会
南域自古繁华地 丝缕玉衣世无双

“泰子”龟钮金印。

右夫人玺。

王墓“文帝行玺”龙钮金印-印文。

王墓“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丝缕玉衣。

南越王墓“蕃禺”汉式铜鼎。
“南域明珠”主要讲述秦拓南土、南越建国及帝国一统的历史进程。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开启了中央王朝对岭南的首次经略。广州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已有2200多年的建城历史。早在先秦时期,岭南地区的先民已经通过陆、海路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先民进行交流互动,并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百越文化。秦末汉初,在南越统治者的苦心经营下,岭南地区的经济、社会继续稳步发展。汉武帝时期,岭南地区再次成为中央王朝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经过秦汉帝国四百余年的积极经营与大力开发,岭南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海上贸易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广州迅速崛起,成为海内外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和繁华的大都会,也成为秦汉帝国南域最耀眼的一颗明珠。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秦汉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岭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在这一时期实现了空前繁荣。“广州在汉代是‘九大都市’之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线城市。”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易西兵说。
本单元对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展示,重点展品包括南越王墓出土的金印、玉印、组玉佩、铜勾鑃、丝缕玉衣以及南越王宫出土的木简、印文陶器等。
01
“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文帝行玺”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部。金印的印面阴刻有篆书“文帝行玺”四个字,刚健有力。金印的印钮是一条游龙,盘曲成“S”形,龙头伸向一角,龙身上的鳞片和爪是铸成后凿刻的,龙腰隆起可以用来穿印绶。
“文帝行玺”金印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一枚西汉金印,也是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根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的帝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然而,目前秦汉皇帝的帝玺皆已丢失,可作参考的物证仅有1968年出土于咸阳的白玉螭虎钮“皇后之玺”(西汉早期)和传世的“皇帝信玺”(秦朝)封泥,这两件文物的边长皆是2.8厘米。至于诸侯王、外藩首领的印章,目前所见的材质多为金,边长介于2.2-2.4厘米,属于典型的“方寸之印”(汉代一寸约等于今2.3厘米)。这枚“文帝行玺”,印面长3.1、宽3厘米,材质为金,有别于秦汉帝玺和汉诸侯王的规制。
文帝行玺打破了秦汉时期天子用玺以白玉为材料、以螭虎为印钮的规制,与先前发现的“皇后之玺”玉印和“皇帝信玺”封泥共同印证了史书记载的秦汉印玺制度。据史籍记载,汉初吕后时期,第一代南越王赵佗曾经僭号为“南越武帝”,其孙继位为第二代南越王后,僭号为“南越文帝”。第三代南越王婴齐不再僭号称帝,故“藏其先武帝文帝玺”。这枚金印出土于墓主人的胸腹部位,是墓主人身份最可靠的物证,意义重大。
此次展览还展出了“泰子”(即太子)龟钮金印和“右夫人玺”龟钮金印。“泰子”即“太子”,由此可知,南越国沿承秦汉王朝实行“预立太子”的制度。南越王墓中除出一枚“泰子”金印外,还出一枚“泰子”玉印,两印同出于墓主身上的漆盒内。南越王墓墓主共有4位夫人殉葬,此印属右夫人所有。一般帝、后的印才称“玺”,足见右夫人地位尊崇,应是诸妃之首。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林冠男说,三枚金印同时出省展出,这还是第一次。
02
蕃禺铜鼎
广州城市建设史的重要物证。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鼎最早是一种用来煮食的炊器,后来发展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有“一言九鼎”“问鼎中原”的说法。
南越王墓共出土铜、铁、陶鼎51件,其中青铜鼎36件,这些鼎按器形和所含文化特征,可分为楚式鼎、汉式鼎、越式鼎三种。其明显分别在足部:汉式鼎,矮蹄足;越式鼎,直足;楚式鼎,高蹄足。南越王墓出土的铜鼎多为烹饪用器,底部有烟炱的痕迹,器内也多有食物遗存出土。
南越王墓出土4件汉式铜鼎和3个越式铜鼎的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铭文。这件“蕃禺”铜鼎盖上有刻铭:“蕃禺,少内”,腹部外壁刻铭:“蕃禺,少内,容二斗二升”。“蕃禺”即番禺,初为秦时南海郡治,后为南越国都,“少内”是秦汉时期管理宫廷府库的官员。“蕃禺”铜鼎是考察广州建城历史的重要物证,说明广州建城至少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了。
03
丝缕玉衣
是目前考古出土独一无二的玉衣形制。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1983年象岗南越王墓出土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丝缕玉衣是南越王赵眛的殓装,是我国迄今为止所见年代较早的一套完整玉衣。
长1.73米,共用了2291片玉。玉衣的头套、手套、鞋套部分制作精良,本有打孔,可用丝线穿系连缀;上衣、袖筒、裤筒部分制作相对粗糙,且基本不打孔,是在内侧使用麻布粘贴、表面使用丝线贴连的方法制作而成。因为年代久远,加上墓室多次进水,所以出土时丝织物已基本腐朽,玉片散落一地。后使用石膏将玉衣“整体打包”运送至北京社科院,共花费3年时间才修复完毕。因此展出的玉衣,玉片为原件,丝线、麻布是修复时添加的,与玉衣原本的丝线和麻布有一定的偏差,丝线选取红色是因为玉片上的丝线残迹为红色。
汉代流行玉衣制度,从西汉初年的文景时期便已开始。玉衣由大量玉片穿缀而成,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专用的殓具。到东汉时期,古籍记载的玉衣,因编缀玉片的质料不同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三种,按等级不同分级使用。三国时期,因战乱频繁以及盗墓猖獗,玉衣制度被废止。南越王墓出土的这套丝缕玉衣不见于记载,是目前考古出土独一无二的玉衣形制。
古人认为用玉敛(殓)葬能使尸体不朽,南越王除了身穿丝缕玉衣,还在玉衣内外上铺下垫了大大小小的几十块玉璧,在玉衣的头套顶端为一玉璧,手套各有一玉觽,脚套旁有一双连璧,这充分反映了南越国统治者的崇玉观念和厚葬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