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改经验荣膺全国2020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
“组团式”帮扶助力大病不出县 为急危重症患者点亮生命明灯


经过升级建设,河源市紫金县蓝塘中心卫生院增添了许多医学设备,医生为病人做核磁共振检查。 南方日报记者 徐昊 摄
7月24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暨中国卫生发展高峰会议上,广东省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模式,荣膺全国2020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2018年至今,广东省选取54家高水平三甲公立医院“组团式”全覆盖帮扶省内57个县78家县级医院,构建上下联动机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实现大病不出县,受援医院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快提升。
今年5月,汕尾3岁姑娘小欣欣一度因为脑出血而喷射性呕吐在当地辗转求医时。刚刚开业、还处在部分门诊开放阶段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火速派出了神经外科专家翁胤仑副教授赶到当地医院指导进行应急抢救,通过脑室分流手术释放颅压,将小家伙从生死边缘拉了回来。病情稍微稳定,小家伙又被接到技术、设备更为成熟的广州接受动静脉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而今,孩子不断恢复,讲话更加流利,活动更加自如。此前随时可能夺去孩子生命和行动能力的动静脉畸形,被彻底根除。一个孩子和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被现代医学拉回正轨。
小欣欣不是广东省开展类似“组团式”紧密型帮扶行动中唯一的受益者。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对口帮扶的揭阳市人民医院;广东省人民一医院对口帮扶的河源市人民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对口帮扶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口帮扶潮州市中心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对口帮扶云浮市人民医院等一系列全国百强综合医院和县域、粤东、粤西、粤北城市之间构建的生命桥梁中,越来越多的“小欣欣”和他们的家庭因此而受益。
7月24日,在合肥举行的全国深化医改经验推广暨中国卫生发展高峰会议上,广东省的“组团式”紧密型帮扶模式,荣膺全国2020年度“推进医改,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举措。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广东的这一经验不仅为小欣欣这样的急危重症患者点亮了生命明灯。更让越来越多的基层患者,在自己的家门口解决掉病痛。2020年上半年,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86.9%,较2018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
A
强基层:让患者在基层看好病
硬件设施提升 47家中心卫生院带来过万张病床
在地形东西狭长的广东,存在着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不均衡、不协调、基层服务能力较弱的问题。既然最短的那块木板决定了整个木桶盛水量的上限,那就花大力来补这块短板。
2017年至2019年间,广东各级财政安排资金逾500亿元,重点投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县及县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改善基层服务模式等,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2019年验收阶段,广东新建的47家中心卫生院完成了升级建设,在乡镇医院有了CT、腹腔镜这些相对前沿的医疗设备。
这47家中心卫生院3年间共投入了96.12亿元,一个颇为可观的投入。但它让广东在县域、乡镇基层一下子增加了10341张病床,万元以上设备増加了3174台,增加ICU床位350张、血透室床位455张、手术室196间。
软实力提升 推进多项政策选才、育才、留才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段宇飞在多个场合表示,强基层绝不是光盖大楼、买设备。缺乏了使用设备,尤其是使用好设备的人才,广东的“强基”战略会成为空中楼阁。
为了延揽、培养、训练出适宜人才,广东连续出台《广东省基层卫生人オ队伍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广东省基层卫生人オ队伍增量提质实施方案》;各地落实推进“三羊计划”“填洼计划”“百名首席专家下基层”“千名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等政策落地,为基层建立一套选才、育才、留才的工作机制,建设一支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的优秀卫生人才队伍。三年来,平均每年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培训全科医生5080名(三年实际17104名)、产科医生(含助产士)1000名(三年实际3098名)、儿科医生360名(三年实际1092名)。另外,三年实际招收订单定向医学生3375名。
普通病人留县域 高水平医院专注于急危重症救治
汕尾市海丰县梅陇镇中心卫生院投入使用当年不能开设的腹腔镜、宫腔镜手术,目前都已开展起来。2019年11月,医院诊疗量增长40%,住院量增长了15%,手术量增长了39%。云浮市新兴县稔村中心卫生院升级后的医院有了40排螺旋CT、四维彩超、腹腔镜、椎间孔镜。一个月,医院门诊量13620人次,同期增长了26%、住院人次248人、同比增长43.45%。
广东医改的一大方略就是强基层,减少由于基层能力不足而引发的患者扎堆大医院带来的看病难问题。“3年来,广东省人民医院的门诊量下降了100多万。”段宇飞透露。强壮基层医疗后,大型医院能够更专心的研究治疗急危重症,提升高精尖端的医疗实力。广东医改通过打破条块分割,采取“大组团”的方式,受援医院人才素质、专科能力、管理水平较快提升,医院门诊和住院人次大幅增加,医院所在地区县域内住院率明显提升,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得感明显增强。2020年上半年,全省县域内住院率达86.9%,较2018年同期上升4.7个百分点。
B
登峰顶:帮患者在广东解决掉疑难杂症、急危重症
投入150亿元 重点扶持全省50家医疗机构
如果说强基仅仅是夯实基础,构建网底,那么广东适时推出登峰计划,则是在进行网顶建设,它是广东参与国内、国际医疗行业竞争的一条赛道。广东省投入150亿元,重点扶持全省50家医疗机构勇攀医学高峰,此举与强基层项目集合后,广东医疗和人民大健康事业有了“顶天立地”的宏观格局。
2018年以来,广东先后分两期遴选了50家高水平医院进行重点建设,省财政统筹安排投入150亿元予以支持。同时依托广东的全国顶尖的优势学科基础,统筹投入87亿元支持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大国际医学中心建设。
紧密型组团模式在大医院和县域医院之间的合作能做到1+1大于2的效果。这一模式在高水平医院建设中同样适用。针对50家高水平医院之间存在的差距,广东也立志补齐。于是,在2021-2025年,省财政分5年投入5亿元支持河源、汕尾、潮州、揭阳、云浮5市高水平医院跨区域联动项目,每个项目支持1亿元,由支援医院自主预算管理和使用。
广东的高水平医院3年,“期中考试”成绩斐然,在2019年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广东取得多项新突破,整体排名跃居全国第四,较2018年提升了7名。全国十强医院独占两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东省人民医院首次获评最高等级A++。全省评为A以上等级的医院有44家,数量全国第一。2019年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与省政府签订协议,共建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类的区域医疗中心和6个专科类的区域医疗中心。2020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相继落户广东。
高水平医院发挥专业优势 打造创新研究团队
作为第一批入选医院的代表,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肖海鹏表示,前不久该院完成了在器官移植领域有划时代意义的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在这个领域,中山一的团队已经取得领跑全球的优势地位。接下来,医院将重点从强化疑难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精准医学科学创新研究平台;打造国际一流创新研究团队;以智慧医院建设支撑医学中心;以结对帮扶提高医疗辐射能力5个方面发力。
而在以心血管、老年病、肾脏病、肺癌等相关领域拥有传统优势的广东省人民医院,7月以来喜讯频传,该院心儿科张智伟教授领衔的临床科研团队,开发出了完全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降解房间隔封堵器和可降解支架。在部分东南亚国家已获准上市,在美国获批同情使用,在我国则已经获批进入审批快车道。再加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乳腺癌治疗领域的优势,中山肿瘤、中山眼科、广州市妇儿等医疗机构在各自专业领域的传统优势,广东的医疗登峰计划,解决的是将急危重症、疑难杂症患者治好的问题。
规划
广东推出三年行动计划 大力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
持续一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深化医改带来了新的课题。将广东省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做强,是广东医改下一步要兼顾的方向,广东也已经提出了下一部的奋斗目标。
目前,广东省已推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传染病救治能力。同时,将大力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确保每个地市具备负压条件的传染病救治床位不少于300-500张。承担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任务的77家县级公立医院和25家市级公立医院通过升级改造,传染病床已分别达到2721张、6155张。还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省级组建3支国家疫情防控专家队,每地市组建2支省级防控专家队。组建省、市、县三级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人员总数达8000人。推进核酸检测能力全覆盖。全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传染病专科医院、疾控中心均已具备核酸检测能力,共计745家检测机构,其中医疗机构572家、疾控机构124家、第三方检测机构49家,全省日最大检测能力突破322.7万管,单管日检测能力、大规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数量、机动核酸检测力量居全国前列。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