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风险地区师生抵粤 48小时内测一次核酸
精准掌握返校师生返校前14天行程轨迹,疫情防控的重点人员应暂缓返校


从省外低风险地区来(返)粤的师生,48小时内需做核酸检测。
8月25日,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版高等学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对学校人员返校要求、校门管理、员工管理、应急处置机制等防控措施进行了调整。
近日,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校园疫情防控工作专班也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结合属地政府的要求,统筹推进2021年秋季学期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各级各类学校疫情防控“万无一失”,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通知还要求,从外省其他低风险地区直接来(返)粤返校的人员,抵粤后48小时以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1 坚持新冠肺炎和常见急性传染病共防
根据广东省疾控中心近期的风险评估,2021年下半年广东省在急性传染病方面应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登革热、诺如病毒感染暴发、手足口病、季节性流感、人禽流感等动物源性流感;在疫苗可预防疾病方面需要关注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水痘疫情。
各地各学校在持续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情况下,坚持人、物和环境同防,坚持新冠肺炎与学校常见急性传染病多病共防,坚决遏制传染性疾病在学校流行、暴发。
2 “一地一策”“一校一策”
各地各学校要按照“一地一策”“一校一策”,重点人员“错区域、错层次、错时、错峰”返校等原则,制定、细化开学师生返校安排、疫情防控准备等工作方案,重点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学校大规模核酸检测工作方案和学校封闭封控管理工作方案,将开学工作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疫情防控等统筹考虑。
3 既严格防控又不层层加码设卡
在总结前期防控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照《广东省2021年秋季学期开学学校疫情防控工作清单》,调整疫情防控机制和策略,既要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又不能层层加码设卡。
4 积极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各地各学校要积极动员、组织适龄师生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在开学前开展查验新冠病毒疫苗接种记录工作,查看学生预防接种证、电子预防接种凭证、健康码接种凭证等接种记录,建立应接未接人员台账。
5 做好重点群体健康管理和服务
疫情防控的重点人员应暂缓返校,待所在地区降至低风险等级后或按防控要求健康管理后方可返校。
疫情防控的重点人员包括:
开学时仍处于高风险地区所在县区、中风险地区、封闭封控管理地区,仍在境外的人员;
14天内来自高风险地区未解除隔离医学观察(含居家健康监测)的人员;
正在接受隔离医学观察(含居家健康监测)的疫情相关人员,及治愈出院确诊病人、无症状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和次密切接触者。
健康申报患传染性疾病急性期(如流感急性期、肺结核病活动期等)的师生员工应暂缓返校,待治愈后凭复学证明返校。
此外,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要积极动员、组织适龄师生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对尚未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师生,返校后应及时组织按程序补种疫苗,确保符合条件的师生员工应接尽接,尽快构建校园免疫屏障。
6 开学后主动排查疫情重点人员
密切关注疫情情况,随时研判全国及当地疫情形势。精准掌握返校师生返校前14天行程轨迹,主动排查返校后14天内有原居住地升高风险等级管理的师生。及时联系属地卫生健康部门和社区“三人小组”,按最新疫情防控要求落实分类健康管理。
高风险地区来(返)粤人员
◎14天集中隔离(自离开高风险地区起算)
中风险地区来(返)粤人员
◎14天居家隔离(自离开中风险地区起算)
高风险所在县区来(返)粤人员
◎“7+7健康管理”(即7天居家隔离+7天居家健康监测)
◎在第1、3、7、14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粤人员
◎核酸“三天两检”(两次核酸采样间隔24小时)
◎14天居家健康监测
中风险地区所在地市来(返)粤人员
◎实行“四个一”(即:发放一份健康告知书、开展一次健康咨询、扫一次健康码、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14天自我健康监测
所有从外省低风险地区直接来(返)粤人员
◎抵粤后48小时以内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结果未出前尽量减少流动和聚集
入境人员(澳门除外)
◎实行“14+7”健康管理措施
◎14天集中隔离
◎第1、4、7、14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7天居家健康(隔离)监测
◎第15、21天开展一次核酸检测
7 密切关注学生心理状况
对于开学后的校园管理,通知要求要进一步完善进出学校、教学、就餐、住宿、课外活动的卫生健康行为规范、过程规范,推行错峰制度,适时调整聚集性活动开展的频次、规模,合理设置人员密集度。把好校门关,严而有度,既保证师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又严控无关人员进入校园,确保防控科学、规范、有序。保障因疫情等原因不能按时返校学生的教育教学进度。
通知还要求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做好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暂不采购、加工进口冷链食品,降低冷链传播风险。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通知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及时摸排返校后师生心理状况。密切关注重点学生,特别是原心理异常和在学业、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方面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学生,“一人一案”做好心理疏导,全力防范极端心理危机事件发生。
防疫小知识
如何增强孩子心理“免疫力”?
各大中小学开学在即,当假期碰上疫情,除了完成作业、复习功课,其余时间大多与电子产品为伴。这很容易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对孩子们来说,该如何增强心理“免疫力”呢?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做好个人清洁卫生
遵照少出门、戴口罩、勤洗手的原则,保持个人和居家的清洁卫生。要保持作息规律,保证睡眠时间,合理膳食,均衡营养,增强自己的免疫力和抗病毒能力。
坦然面对情绪变化 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
在疫情压力下,孩子们可能会出现焦虑、恐慌、愤怒和烦躁等各种不良情绪。这是人面对应激事件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体现。越是压抑和否认,就越是容易被情绪支配。面对负面情绪,孩子们不必过于敏感和紧张,也不要否定自己的感受。只有积极理解和接纳负面情绪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对情绪进行调节。
科学看待疫情防控 学习情绪调整方法
通过官方渠道了解防疫信息、相关科学知识及疫情防控措施,积极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学会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等来维持情绪稳定,也可以通过运动、音乐、倾诉来转移注意力,增加积极体验。
开展运动锻炼 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生活条件,自主选择活动方式,每天开展1小时左右的运动锻炼,如进行垫上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还可以跳健身操、转呼啦圈、踢毽子等。适当的运动不仅可以消除疲劳、提高大脑中的血氧含量,而且能够促进大脑活动,既健身又悦心。
06-11版 统筹 黄亚岚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孙小鹏 周正阳 实习生 马欣瑞 郭一蒨 通讯员 倪慧玲 朱瑒
摄影:南都记者冯宙锋 综合:南方+、高州发布、湛江发布、惠州日报、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