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94.9% 如何提高网络素养?

我国未成年网民去年已达1.83亿人,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璇 谢庆裕 杨世华 08-30 02:40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

  ●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

  ●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2%。

  ●作为新兴娱乐方式,未成年人看短视频的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到49.3%;参加粉丝应援的也达到8.0%,其中主要参与者为初中生。

  2021年7月20日,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020年,我国互联网行业在抵御新冠肺炎疫情和疫情常态化防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首度突破百万亿元。

  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

  

  《报告》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小学、初中、高中及职业学校29155名学生、5965名家长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未成年网民规模持续增长,触网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比2019年提升1.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互联网普及率(70.4%)。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随着数字时代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

  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基本拉平,但在具体网络应用上存在差异。城乡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连续两年下降,由2018年的5.4个百分点下降至2019年的3.6个百分点,2020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个百分点。网络应用方面,城镇未成年网民使用搜索引擎、社交网站、新闻、购物等社会属性较强的应用比例均高于农村6个百分点以上,而农村未成年网民使用短视频、动画或漫画等休闲娱乐的比例则高于城镇。

  

  新型智能终端迅速普及

  

  大部分未成年人拥有自己的上网设备,新型智能终端普及迅速。手机是未成年网民的首要上网设备,使用比例达到92.2%。未成年网民拥有属于自己上网设备的比例达到82.9%,其中,拥有手机的超过六成(65.0%),其次为平板电脑(26.0%)。约四分之一使用智能手表(含电话手表)上网。

  

  看短视频的未成年人数量增加

  

  网络仍然是未成年人重要的学习阵地,同时新兴网上娱乐社交活动受众递增。学习、听音乐、玩游戏、聊天是近几年未成年人中排名靠前的网络活动。未成年网民通过互联网学习课外知识、接受在线教育辅导的比例持续增长,比2018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93.6%的未成年网民在疫情期间通过网课进行学习。未成年人看短视频的比例从2018年的40.5%增长到49.3%;参加粉丝应援的也达到8.0%,其中主要参与者为初中生。

  

  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意识增强

  

  网络安全环境明显改善,未成年人网络权益意识不断增强。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增设“网络保护”专章,首次在法律中规定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随着法律日趋完善与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未成年人网民认为自己在过去半年内遭遇过网络安全事件的为27.2%,较2019年下降6.8个百分点。他们自身的权益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知道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权益维护或举报的达到74.1%。

  

  行动

  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网络保护”章节

  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加“网络保护”章节,其中提到,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网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法惩处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通过在智能终端产品上安装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选择适合未成年人的服务模式和管理功能等方式,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危害或者可能影响其身心健康的网络信息,合理安排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的时间,有效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行动聚焦7类问题

  今年7月,中央网信办启动“清朗·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聚焦解决7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

  一是直播、短视频平台涉未成年人问题。严禁16岁以下未成年人出镜直播,严肃查处炒作“网红儿童”行为,禁止诱导未成年人打赏行为,防止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现象对未成年人形成不良导向。

  二是未成年人在线教育平台问题。全面清理在线课程中色情低俗、血腥暴力及其他导向不良内容,严禁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等与学习无关的广告信息,及时处置互动评论区攻击谩骂、教唆不良交友等内容。

  三是儿童不良动漫动画作品问题。坚决清理散布暴力血腥、暗黑恐怖、教唆犯罪等内容的“邪典”视频,认真核处存在角色着装暴露、情节色情低俗、场面血腥恐怖以及其他易引发未成年人模仿的危险行为等问题的儿童动漫动画作品。

  四是论坛社区、群圈等环节危害未成年人问题。深入清理利用儿童形象制作的软色情表情包,严查教唆诱导未成年人自杀约死、拍摄交易色情低俗视频的群组账号。

  五是网络“饭圈”乱象问题。深入整治诱导未成年人应援集资、高额消费、投票打榜、互撕谩骂、拉踩引战、刷量控评等行为。

  六是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问题。严防网上不良社交行为和不良文化现象形成不良导向、扭曲青少年价值观,坚决查处人肉搜索、人身攻击、恶意举报等网络欺凌和暴力行为。

  七是防沉迷系统和“青少年模式”效能发挥不足问题。重点排查解决网站平台防沉迷系统问题漏洞,解决“青少年模式”入口不显著、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不够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进一步优化模式效能,着力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针对快手、腾讯QQ、淘宝、新浪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传播儿童软色情表情包、利用未成年人性暗示短视频引流等问题,网信部门依法约谈平台负责人,责令限期整改,全面清理处置相关违法违规信息和账号,并对平台实施罚款处罚。

  中央网信办有关负责人强调,专项行动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置处罚力度,对于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保持“零容忍”态度,坚持露头就打、从严从重,大力整治网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问题乱象。各网站平台要积极履行主体责任,主动发声、深入自查、堵塞漏洞,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切实为未成年人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

    

  观点

  完善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机制

  对如何更好推动我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报告提出了具体建议。一是完善青少年网络防沉迷机制,压实游戏、直播等网络企业主体责任,鼓励开发未成年人专属应用,同时重视新型智能终端可能存在的信息安全隐患。二是提升农村未成年人互联网应用能力,加强对农村学生上网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三是关注未成年人网络消费行为,重视网络社区运营,持续加强网络游戏和直播平台的监管。四是完善在线教育模式,搭建统一入口,改进线上教学方式,推动教育资源公平化。五是引导家长主动担责、以身作则,提升对孩子使用互联网的引导与管理能力,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解决一些家庭在未成年子女用网管理方面的实际困难。

  良好亲子关系是“青少年模式”前提

  北京交通大学心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小华博士认为,解决孩子上网成瘾问题,关键还是在家庭。简单地要求所有软件都通过实名认证、强制开启“青少年模式”,不太现实。

  “有一个好的亲子关系,是家长开启青少年模式管理的前提。”鲁小华说,“孩子正值青春期,家长与其大声训斥,不如耐心疏导和陪伴。家长要起到一种连接作用,拓展孩子的外部连接渠道,让孩子从沉迷手机游戏的状态中摆脱出来。比如,带着孩子多打球,陪伴孩子看展览、散步,家长要把自己的时间有选择地分配到孩子身上。”

  “玩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未知的领域进行尝试和探索,符合孩子身心成长特点。对于平台企业而言,要遵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从技术环节上履行好职责。”鲁小华说。

  提升网络素养是全社会责任

  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把‘网络素养’这一概念首次写进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李爱民博士表示,“法律专设条款明晰责任,专设网络保护专章,体现出新时代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高度重视,强调构建多维度、全方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亚文化

  亚文化源起与流变 从“后浪”到“热浪”

  网民结构的改变,也催生出网络的亚文化。究竟什么是亚文化?恐怕即使是身处亚文化前端的弄潮儿也有些摸不着头脑。从“杀马特”“葬爱家族”到“赛博朋克”“语C”“BDSM”再到“洛丽塔”“V家”“鬼畜”“淋文化”……曾有人将亚文化总结出十大类72种,还有人洋洋洒洒归纳出290个亚文化圈层。

  亚文化既是特定社会情感结构在青年群体中的折射,也是当下青年群体独特情感结构的真实呈现,是我们感受和理解一个时代文化特征的重要补充性参照物。

  “亚文化”(Subculture)一词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弥尔顿·戈登于1947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亚文化”是指基于种族、经济、宗教和地区等不同社会因素而产生的差异文化。

  如今,中国网络文化大潮涌起,亚文化一词早已闯入大众视野。2020年,由国内亚文化的集结地B站推出的新青年宣言片《后浪》登陆央视一套,“后浪”变“热浪”。“后浪”一词也成为2020年度流行词汇之一,标志着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良性互动。

  亚文化景观:青年的创造才华与众声喧哗

  亚文化本身没有国界,在网络文化这座大生态城中,中国本土亚文化景观也日益丰富。从某种意义上看,亚文化的实质就是“用自己的声音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行为刷自己的存在感”。

  中国的亚文化景观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圈层化、封闭化的区隔与竞争——中国的亚文化已经形成了明显的圈层化、封闭化现象。这些规则不仅把自己和主流文化区别开来,也在加强其内部纯净性的同时,把不同圈子区隔开来。为了彰显集体优越感,圈子间往往存在相互竞争甚至鄙视、攻击的情况。

  全球化、本土化的拼贴与创造——互联网为青年聚集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而全球化的文化流通则为亚文化提供了货源充足的“风格超市”。比如,近几年流行的鬼畜文化,以重复、夸张的视频剪辑与拼贴风格为主要特征。视频节奏有所放缓,更重视内容的娱乐性,善于结合知名人物和社会热点进行反讽,天马行空,“万物皆可鬼畜”,拼贴风格更为多元化,极大地展示了中国青年的创造热情和才华。

  

  消费娱乐色彩明显 还需多包容守底线

  当前,我国亚文化的消费和娱乐色彩较为明显,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目的上都以娱乐、搞笑为主。

  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审视与有选择地接纳,在一定程度上规约了亚文化的发展。比如,近两年游戏圈中出现的以花样骂人为乐的“祖安文化”,已因受到公众批评和制约而偃旗息鼓。

  可以说,青年亚文化是人们成熟之前的一种自我探索和文化表达。这是他们初次登上社会舞台的集体亮相,主流文化应该多包容一些。当然,对青年亚文化的适当关注、引导和限制是必须的。不能让过度娱乐白了少年头,不能让网络暴力侵犯到无辜的路人,不能让低俗的语言和行为肆意发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