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解读《方案》对大湾区金融业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领域的影响
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 为人民币国际化注入新动力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

9月5日,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 南都拍客 周时勇 摄
2021年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从《方案》来看,面积扩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意味着纳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范围有明显的拓展,这属于基础层面的意义;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开放,这其实是在‘一国两制’之下的重大制度创新实践。”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博士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那么,《方案》对大湾区金融业互联互通、人民币跨境使用等领域带来哪些影响和变化?如何看政策利好?鄂志寰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详细解答了有关问题。
制度开放将带来发展质的飞跃
南都:《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9月6日发布。前海合作区总面积由14.92平方公里扩展至120.56平方公里。《方案》当中有哪些内容是你特别关注的?
鄂志寰:此前,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文件以及配套的一些金融支持政策以及具体落实措施已经发布。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当前的方案,其实有一些新的考量。
从《方案》来看,面积扩展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意味着纳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范围有明显的拓展,这属于基础层面的意义;更值得关注的是制度开放,这其实是在“一国两制”之下的重大制度创新实践。因此,面积拓展是一个基础,而制度开放会带来一些质的飞跃。
南都:《方案》提出发展目标为,到2025年,建立健全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到2035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如何去解读这一发展目标?
鄂志寰:2025年这一目标,与“十四五”规划框架相衔接。中期内,我们要从国家发展的整体的框架来考虑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的发展,包括建立开放型的新体制,搭建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等诸多抓手。2035年的目标是,进一步彰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引擎作用。
南都:那么,这对粤港澳资本市场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会体现在哪些方面?
鄂志寰:首先,在2025年的时候,可能我们资本市场还是以配置国内资源为主,在国家整体发展框架下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从而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的支持、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持。
到2035年,考虑要建立一个面向全球领先的体系,希望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的功能更多地从国际角度来体现,同时,配合着资本项目的进一步放开,能够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市场实现质的飞跃。
南都:从全球经济以及金融发展整个大格局来看,《方案》对香港和深圳的金融地位可能会形成怎样的一些积极影响呢?
鄂志寰: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全球主要的金融中心竞争非常剧烈,并在剧烈的竞争中分成了几大类别。第一类,是领先或顶尖的金融中心,通常就是纽约和伦敦这两大在岸和离岸的全球最具活力的金融中心;第二类是香港和新加坡以及其他的一些金融中心,在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金融声誉等竞争力的主要的指标方面略逊于纽约和伦敦。第二类金融中心群雄逐鹿,格局变动剧烈。香港要保持在第二类金融中心当中的领先地位,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当前的大背景下,《方案》实际上进一步加强了香港与前海的连接,也加强了香港与深圳的合作空间。这对于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显然具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作用;同时,深圳和香港的合作,也将对深圳金融中心进一步提升在全球金融中心中的排名,具有积极作用。
明确金融互联互通的几个方向
南都:在此大背景之下,《方案》出来后对深港金融互联互通有哪些实际性的意义?
鄂志寰:“股票通”“债券通”实际上是中国金融市场通道式的开放,是从某个领域来实现境内市场和境外市场的互联互通。这种通道式开放的模式,主要是考虑香港作为一个全球资金的自由港,与全球其他主要的金融市场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香港开放就意味着全球资本可以从香港的平台上进入中国内地的市场。因此,开放也意味着能够发挥香港市场的整体优势,打造区域的资本流动平台,令该功能一直持续,同时不断增加新的通道,诸如“理财通”。
“股票通”“债券通”是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而“理财通”是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内市场互联互通,这会比全国范围内的互联互通走得更快一些。此次前海和横琴合作区的相关方案提出,对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提出几大方向,即进一步提升前海、横琴两大合作区以及港澳境外市场、境外金融的衔接和联动,在金融市场的某些区域实现境内外规则的衔接、机制的对接和产品服务的一体化。具体也会在人民币跨境使用、外汇管理的便利化等领域进一步推动先试先行。
南都:那么,这会为粤港澳金融市场带来哪些新的机遇?
鄂志寰:港澳金融机构可以为合作区的消费、投资、贸易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香港和澳门的金融从业者亦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入合作区就业,拓展职业发展的空间;在符合监管要求的条件下,金融机构也可以经备案后在合作区内提供有关服务。
另一方面,在合作区的金融领域开发力度进一步扩大的同时,区域内的各种新兴产品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投融资的需求。而随着资本项目的开放和跨境金融管理的便利化,这将为大湾区金融业带来跨区域发展和创新性发展所提供的跨境金融服务的机会。
人民币相关业务可以进一步发力
南都:具体而言,《方案》出来后,合作区内有哪些领域可以进一步发力?
鄂志寰:人民币相关业务可以进一步发力。前海已经是拓展人民币业务的很重要的实验区,跨境人民币创新在前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方案》提出进一步提升前海作为国家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的作用,那么要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更大范围创新。我们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探索一些新的场景,在人民币跨界使用、外汇管理的便利化方面会有一些具体的措施出台。
南都:所以,未来在岸人民币与离岸人民币市场会带来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鄂志寰:多年来,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中,在岸人民币市场发挥了很重要的主体作用。随着债券市场对外资的开放以及股票市场的沪港通深港通等互联互通的推进,在岸人民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体市场。
离岸人民币市场在过去有所变化。在2015年、2016年,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存款曾超过1万亿元;虽然后来香港离岸人民币存款规模有所波动,曾一度低至5000亿元。最近几年,随着对国际资本吸引力的不断提升,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进入一个新的扩张期,人民币存款规模升至8000亿元左右,有明显的回升。
《方案》能够为离岸人民币市场注入新的动力,解决人民币资金的来源,能够提升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规模,并在具有规模以后提升更为多元化的人民币产品及服务,从而更好地支持跨境贸易和投资活动。
为吸引外资提供更多利好
南都:除了对香港和深圳金融中心建设的积极影响,《方案》亦吸引资本市场的目光,对境外资本的吸引力是否会有所提升?
鄂志寰:全球金融市场变化较大,资本流量需考量的因素也较多。不过,最近两三年,或者是说从疫情以来的情况看,全球都出现了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为了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下行的压力以及经济衰退的可能,主要的经济体在放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尤其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膨胀的速度远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达到7万亿左右的规模。
在大量的流动性释放之后,全球资本流动进入了一个快速的扩张期。从全球配置的角度而言,资本更多选择具有流动性的市场和高收益的资产,因此最近一两年,流入香港和内地的资金有较为明显的增加。
那么,这一趋势是否能延续?一方面,《方案》的确有带来新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则还要依靠市场的建设的情况,包括市场的规模、市场的深度以及市场的广度等,对国际资本具有多大容纳能力和容纳空间,这是国际资本能否持续流入或大规模流入香港、内地的一个主要考量。
南都:《方案》显示,合作区将健全投资保险、政策性担保、涉外法律服务等海外投资保障机制。请问这对外资在合作区内的投资带来哪些利好?
鄂志寰:这些都属于打造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多方面的改善,将为吸引外资提供一些利好,从而让国际资本更有信心地加大对合作区内的投资力度,提升在合作区内的经济活动效能。
南都:内地及港澳三地在货币制度、金融机构体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在推动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的同时,合作区内的跨境金融监管有哪些新的思考?
鄂志寰:目前是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不同的货币制度和三个监管局,这是大湾区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对于跨境金融业务而言,减少跨境金融活动的限制,提升跨境金融活动的效率,会影响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效果。
解决不同监管机构对于风险的判断,以及对跨境金融或者跨境资本流动的监管协同,对大湾区的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方案》的提出,这个方面我们可能会进一步提升改革和创新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