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习近平在陕西榆林考察时强调

解放思想 改革创新 再接再厉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新华社 09-16 03:00

  9月13日下午,习近平在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临时下车,察看粮食作物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 新华社发

  新华社榆林9月15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陕西省榆林市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光荣革命传统,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切实抓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在陕西省委书记刘国中、省长赵一德陪同下,深入企业、农村、学校、革命旧址等进行调研。

  ●13日上午 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  13日下午 米脂县高西沟村

  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

  13日上午,习近平首先来到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了解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运行情况。在中心控制室,习近平观看项目产品展示,对企业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安全、稳定、清洁运行的做法表示肯定。随后,习近平到年产40万吨乙二醇项目现场察看,询问煤化工深度发展有关情况,同企业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榆林是国家重要能源基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

  视点

  首站看煤化工项目:绿色发展 鲜明导向

  榆林化工有限公司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项目,是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期间核准的最大单体煤化工项目,总投资超过1200亿元。

  习近平为什么看重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我国的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压力都很大,实现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任务极其艰巨。

  承诺早已作出。今年4月17日,习近平在同法国德国领导人举行视频峰会时重申,中方言必行,行必果,我们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全面推行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这次赴陕北,总书记首站看煤炭综合利用项目,也是在宣示: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13日下午,习近平前往米脂县银州街道高西沟村考察调研。山谷间果园、林地、梯田、淤地坝错落有致,初秋的黄土高原一片绿意盎然。途中,习近平临时下车走进田间,察看谷子、糜子、玉米长势,同正在田间劳作的老乡拉家常,询问他们生产经营、家庭收入、医疗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情况。在高西沟村龙头山山顶,习近平听取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西沟村探索黄土丘陵沟壑区综合治理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高西沟村是黄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板,你们坚持不懈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发展农村事业,路子走的是对的。要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

  视点

  情系黄土高原:永续发展 千秋大计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说:“河西走廊、黄土高原都曾经水丰草茂,由于毁林开荒、乱砍滥伐,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经济衰落。”

  高西沟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村民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高西沟从一个水土流失的秃山沟,治理成为山清水秀的“好江南”。

  习近平深谙黄土高原的治理之道。2019年9月18日,他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说,“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

  习近平也十分看重陕西生态的深远影响。去年4月,他考察陕西的第一站就是登秦岭。他强调,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而高西沟村,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路子,也为黄土高原生态保护提供了一面镜子。

  ●13日下午 杨家沟革命旧址  14日上午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

  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离开高西沟村,习近平来到位于米脂县城东南的杨家沟革命旧址。1947年底,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机关来到杨家沟村,在这里战斗生活了4个多月,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习近平参观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习近平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百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团结一致向前进,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就在于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高瞻远瞩、见微知著,既解决现实问题,又解决战略问题,准确判断和把握形势,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任务、政策策略。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指出,要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

  视点

  杨家沟革命旧址:洞察时代大势 把握历史主动

  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杨家沟战斗生活了四个多月,这里也成为他们转战陕北过程中居住时间最长、从事活动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

  1947年,胡宗南率军大举逼近延安,企图摧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枢。中共中央作出“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决策,踏上转战陕北的征途,杨家沟是转战陕北的最后一站。

  正是在这里,中国共产党迎来了从转战陕北到夺取全国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毛泽东在杨家沟写下著名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阐明了我党夺取全国胜利的政治、经济纲领和军事原则。

  在国民党当局还控制着全国绝大多数地域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想到,再过一年多,人民解放战争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即将诞生。

  毛泽东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作出这样的重大判断,是基于他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毛泽东在十二月会议结束时向全党发出伟大号召:“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14日上午,习近平前往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习近平指出,回顾这段厚重的革命历史,老一辈革命家坚持“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有着重大教育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视点

  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守精神财富 做忠实传人

  抗战时期,绥德是陕甘宁边区的“北大门”,人口约占整个边区三分之一。1941年1月,中共绥德地委成为陕甘宁边区的第一个地委组织。

  在绥德地委旧址,有一面2米多高的展架格外醒目,上面是毛泽东的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党的七大概括的我党三大作风之一。

  今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守精神财富,做忠实传人,这是总书记考察革命旧址的深意。

  ●14日上午 绥德实验中学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  14日下午 郝家桥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

  随后,习近平来到绥德实验中学,先后走进教室、操场,观看同学们书法练习和体育锻炼,同大家亲切交流。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真正把过重的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减下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最后,习近平勉励同学们珍惜大好年华,修身立德、勤学上进、强健体魄、锤炼意志,做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视点

  绥德实验中学: 传承的不只是校址,更是精神血脉

  绥德这片光荣的土地,既诞生了陕甘宁边区第一个地委组织,也诞生了陕北最早的中共党组织。这就是1924年由革命先驱李子洲在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建的中共绥德(四师)党组织。

  1923年,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创办(后更名为绥德师范学校)。第二年,共产党员、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子洲出任校长。李子洲到任后,去北京向李大钊汇报情况,在四师创建了中共绥德党团组织,学校成为西北革命的策源地。李子洲提出“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的校训,开设《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等课程;确定“发展青年身心、培养积极道德、注重科学教育、造就优良师资”的办学宗旨。

  绥德师范由此开启革命教育时代,先后培养出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始人马明方、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马文瑞、作家柳青等杰出人才。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从绥德师范学校到绥德实验中学,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陕西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习近平来到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观摩石雕、绥德平安书、剪纸、民歌、泥塑等展示,对当地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表示肯定。陈列馆外,正在进行陕北秧歌表演。习近平向现场群众问好。他指出,绥德是黄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孕育发展了优秀民间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热情、质朴、豪迈。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对延续历史文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视点

  绥德非遗: 非遗不“遗” 光彩绽放

  我国是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上个月,习近平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内涵,以利于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今年7月,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时还强调,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站在这样的高度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当天的一项行程有着特殊的意义——赴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调研。

  绥德县非遗陈列馆涵盖了秧歌、唢呐、石雕、剪纸、泥塑等内容。其中,陕北秧歌、绥米唢呐、绥德石雕三项是国家级非遗。

  去年10月在广东潮州考察传统技艺传承情况时,习近平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让年轻人爱上非遗,解决了这道课题,文化根脉才会生生不息。

  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

  位于绥德县城西南的张家砭镇郝家桥村,是绥德地委在抗战时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通过开展“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活动,掀起了大生产热潮。党的十八大以来,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14日下午,习近平来到这里,详细观看村史展览,了解这个“红色山村”的光荣革命历史以及革命传统传承情况。随后,习近平来到村民侯志荣家中看望。侯志荣一家曾经因病致贫,靠着各级帮扶和自身努力2016年摆脱贫困。习近平强调,看到你们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好、人丁兴旺,我感到很欣慰。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更大胜利。

  在村果蔬大棚基地,习近平仔细了解该村产业规划发展情况,走进大棚察看葡萄长势。在村互助幸福院、村卫生站,习近平同村里的老人、医护人员等亲切交流。他指出,来到郝家桥,我深受教育和启发。山沟沟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这里能做到的,其他地方也应该能做到。重要的是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吃透问题、找到办法、总结经验,持续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建好党支部、选好带头人,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离开村子时,习近平深情对乡亲们说,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还是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郝家桥人始终勤劳奋进、开拓创新。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敢为人先、奋力拼搏,努力把郝家桥村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楷模。

  丁薛祥、刘鹤、陈希、何立峰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陪同考察。

  视点

  郝家桥村: 乡村楷模“常青树”

  去年底,郝家桥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543元。近年来,郝家桥村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形成了集现代农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实现多渠道增收。以富民产业为支撑,村里还建成了涵盖小学幼儿园、互助幸福院等全村服务体系。今年2月,郝家桥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郝家桥村的“楷模”称号,也是有传承的。

  早在抗战时期,郝家桥在共产党员刘玉厚带领下,通过精耕细作,不仅提升了村民生活水平,也支援了边区生产建设,成为陕甘宁边区的模范村。“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刘玉厚两次出席在延安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被授予边区劳动英雄。

  每次到陕西考察,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提到延安精神。他说,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视点文字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