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作品提振市场,“报复性观影”将至?
街谈
9月30日,电影《长津湖》与《我和我的父辈》双双公映,把国庆档7天变成了8天。首映当日下午17:10,《长津湖》已经以1.5亿票房分别打破中国影史历史片首映日票房纪录和中国影史战争片首映日票房纪录;以首映日场次16.3万场,打破中国影史国庆档影片首映日场次纪录。10月1日下午13时,猫眼票房显示《长津湖》已累计4亿票房。
2020年春节档“凭空消失”,2021年五一档与暑期档不尽如人意,暑期档到国庆档这段时间堪称冷寂,两年来,受疫情影响的影市几经波折,已经让整个电影行业成为惊弓之鸟,让无数的电影从业者无比忧虑。压力之下,今年国庆档主旋律电影责任重大,一方面“参战者”如履薄冰,另一方面又有气势如虹的攻势与野心,一旦《长津湖》与《父辈》救市成功,将会大大地鼓舞士气,提升信心。
《长津湖》8月5日决定撤档,9月的第一天宣布定档国庆档,对于这部电影以及整个影市来说,都不能再继续等待。疫情对观众的观影习惯与心态都带来了影响和改变,在“走进影院看电影”这一消费场景还未淡化之前,用一部或者多部电影佳作唤醒观众的观影热情,巩固电影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感,成为当下以及将来的重中之重。
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刻,投资13亿的《长津湖》,以及明星云集的《父辈》,是救市的“重武器”。主旋律电影救市,这不是第一次,《八佰》《金刚川》《1921》等主旋律影片,在不同档期曾扛起“救市”重担,其中《八佰》的表现尤其突出,最终票房31亿元,并成为首部夺得年度全球票房第一名的华语片,让全球电影人看到了“后疫情时代”电影复苏希望。
以2017年《战狼2》拿下57亿票房为标志,主旋律电影进入爆发期已有五年时间。这五年时间也是主旋律不断进化的过程,不但催生了“红色系”“灾难系”“战争系”作品,也分蘖出《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你好,李焕英》等风格化很强的主旋律电影。主旋律创作成为爆款频频诞生的领域,从规模与趋势看,目前的这股主旋律热潮尚未摸顶,还有不小的拓展空间。
正是出于对主旋律电影的信心,“我和我的系列”才能够拍到第三部,相关电影制作机构才会联合投入重金打造《长津湖》。如果说《父辈》是延续系列电影的品牌效应,那么《长津湖》算是一部突破之作,在投资规模、创作视野、史诗格局、宏大叙事等各个方面,它均在寻求突破,它的成功与否,不仅对于带热这个国庆档而言意义重大,对战争题材乃至于主旋律电影的未来,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但目前电影从业者与观众,最为关注的,还是今年国庆档公映电影的表现,电影人在等待两部主旋律大片的成绩,观众也在等待两部电影的口碑,一旦口碑与票房在国庆档的某一刻实现“大会师”,那么久违的“报复性观影”很可能会卷土重来。一个皆大欢喜的国庆档,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愿它结束时,有一个众望所归的好成绩。 □韩浩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