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欺诈医保问题,要惩罚与教育双管齐下
来论
10月8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会同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联合部署开展依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行动有关情况。据悉,自今年4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以来,截至9月底,全国共打掉犯罪团伙251个,抓获犯罪嫌疑人3819名,追缴被骗医保基金2.3亿元。
医保已经是中国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基石性制度,虽然目前还有不完美之处,但医保制度治病救人,守护了中国人的健康与生命,然而,这样的制度上也吸附了不少蛀虫。
在此次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还公布了几起欺诈骗保的典型案例。其中,江苏省镇江市公安局披露的一起利用医保报销比例差价倒卖药品的特大医保诈骗案引发关注。这起案件中,公安机关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80名,收缴各类涉案药品近3万盒,涉案总价值2000余万元。平均到每个犯罪嫌疑人身上,每人10万余元。
这些犯罪嫌疑人,欺诈骗保的方式,是蚂蚁搬家。他们每天往返于各个医院、定点机构、药房,以自己患病的名义,开出各种各样的药品,其开出数量,每种药品能够达到几十盒甚至上百盒,远远超出个人服用范畴,甚至达到致死剂量。以这些人为基础,一个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也随之而生,最终,这些药品经过层层倒卖,被折价售卖给药店、诊所或其他病人。因为这些药品本身医保支付了一部分,所以,获得的成本非常低,售出后就可以牟取暴利。根据警方的初步调查结果,全国至少800多人150余家药店涉案。这个一条龙的骗保产业链,给国家医保基金造成了巨大损失。
通过这种蚂蚁搬家的手段,医保的钱就到了个人手上。医保的钱,是救命的钱。这些违法甚至犯罪的人,手中多了现金,其他人却可能因为医保控费,得不到治疗与药品。所以,这样的套利,不但在法律上是实实在在的骗保,在道德上更是谋财害命。这绝不是“拿公家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侵害了其他患者的利益,甚至生命。
在大数据时代,这些问题相对好解决。一个人生什么病,需要什么药,都是系统指引的。每月拿药量超过了致死量这种事,在地区医保系统层面,只需程序员几行代码,就可以具有警示功能。
不过,技术再好,也需要在制度上落实。实际上,现在医院是能看到病人在本院开了多少药的,但不能跨区查看,自然无法发现这种行为。地区医保局是可以统览数据的,比如,此次案发所在地镇江市的医保局,就把患者在各家医院的开药数据,推送给了各家医院。或许由于职能上,这并不是医院的分内之事,所以,遗憾的是,这个数据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大数据功能很强,但还是要在制度上利用好大数据,堵住漏洞。地区医保局应该把这个承担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考虑到这种行为,或多或少地存在于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么,也需要做好普法教育,让老百姓认识到,医保只能是用来自己看病的,套医保的钱是违法的甚至是犯罪的行为,也有违朴素的道德观念,通过惩罚与教育的手段,解决欺诈医保问题。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