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自律自强自治才能摘去“尼特族”的帽子
近年来社会上悄然出现了一个新群体——“尼特族”,指的是不升学、不就业、不接受技能培训的青年群体(NEET,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 or Training)。他们学历高,但是就业意愿不强。他们普遍心理脆弱,常有焦虑、失眠、痛苦、孤独等心理问题。他们大多没有正常的收入,需要家里的支持才能生活,俗称“家里蹲”。据新华社《半月谈》报道,专家推算我国这一群体规模为500万至600万人,其中20岁至24岁的比例最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当前用工缺口近千万,工作机会并不缺乏。如果“尼特族”能够走出自我、走向社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无疑都是非常正面的。
“尼特族”现象是一个社会现象,这个群体的出现既与个体心理有关,也与各种社会因素有关。报道中提到一位硕士研究生以“尼特族”为调查对象写了一篇学位论文,总结了几个关键特征:学历高、就业意愿强、心理脆弱、家庭条件一般。这个调查研究及其结论是很有价值的,使读者能够真切地了解社会的各种样态,了解社会分化的实际情形,进而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形成一些看法和意见。部分媒体刊发的相关评论中,多数认为尼特族的存在源于某些社会因素,试图通过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等等手段摘去“尼特族”的帽子。
其实,关于“loser”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一个人是否属于“loser”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原因在于他人的标准与自我意识标准存在很大分歧。例如曾经的流浪汉后来的网红沈威,最近引起社会关注的流浪汉(前媒体人)“宋湘波”,他们对“loser”的看法就与普通人的看法差异很大。当然,“尼特族”与流浪汉的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们愿意工作,希望能够自立谋生,只是因为遭遇过一些挫折产生了畏惧心理。“尼特族”无疑也是“loser”中的一部分,不过从心理状态来看,在所有“loser”群体中“尼特族”是离社会最近的一个群体,只要适度引导、支持就能够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每个人成长的环境都不一样,总有那么极少数人心理上容易表现出“易脆性”,经不住社会的摔打。在已经成年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心理上强大起来才是摘去“loser”帽子的唯一途径。我们的社会总免不了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能适应每个人的心理,单位也不可能为每个人都设置适合其心理特点的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而且,社会支持终究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自己的心理能否建设得更强大些。在社会支持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心理诊疗和心理辅导显得尤为重要。“尼特族”本人、家庭都应当正确对待心理问题,不要把心理问题当成精神疾病。当然,如果长期不加以疏导,也有可能转化为精神类疾病。笔者希望在逐步完善各种社会支持(包括失业补助、技能培训、再就业指导、养老、社保医保)的同时,也能够重视这个群体心理问题的疏导、辅导。仅有心理咨询室还不够,还应当深入社区了解这些年轻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及时加以疏导、干预。只有自己变得自律自强自治,才能摆脱失败的困扰,摘去“尼特族”的帽子。 □肖俊(大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