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要有实效,必须多渠道解决体音美师资问题
来论
在10月26日举行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姜庆国表示,为配合“双减”政策落实到位,体育部门发布了体教融合计划以及青少年体育“十四五”规划。五年来已在全国开展了几千场次的U级系列赛事,发现了许多优秀的运动苗子。但是在调研中也发现学校普遍缺乏体育师资,个别地方解决师资的经验很值得推广。
“双减”政策是义务教育领域一次影响重大的改革举措,意图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疲于应付学校的作业和校外培训,参加体育运动和其他兴趣活动的时间非常少。长期以来的学习压力使得中国学生近视率非常高,进入高中之后近视率普遍在80%以上,极大地影响了学生运动能力发育。在实际教学中,体育课被其他课占用的情况十分普遍。所有这些现象都与应试教育有直接关联,实施“双减”政策,就是希望能彻底改变这一现状。
然而,长期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环境下,师资配给普遍向语数外物化生等核心考试科目倾斜,音体美这些科目的师资配给普遍不足。因为师资不足,在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里,音体美课只能由其他主科老师兼任。很多学生的体育、音乐、美术是语文或者数学老师教的,这是真真切切的现实,不是笑话。越是贫困偏远地区,孩子们能接受正规音体美教学的机会越少。如今实施“双减”政策后,何止是缺体育老师?音乐老师、美术老师和其他兴趣老师就不缺吗?
国家体育总局姜副司长在讲话中提到他们在全国调研了解到的情况,他认为有些地方的经验值得关注和推广。比如四川探索优秀运动员去中小学兼职体育老师、广西桂林探索社会性体育俱乐部进校园的做法,让孩子们可以得到专业运动员的指导,很受学生、学校和家长的欢迎。我们知道,目前中小学音体美老师很多是师范院校相应专业毕业的,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他们与真正的专业人员又不一样,仅仅是具有一定基础,他们不是专业的运动员、歌舞演员或者画家书法家。他们只能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还不具备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
通过不同方式引入专业运动员、歌舞演员和画家书法家进校园去担任专业兴趣教师,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好事。不过因为学校有一套规范的教学要求,这些“专门”教师如果要长期任教的话,还得符合相应的教育教学管理规定。也就是说,好事也需要慎重。
在此可以从两个方面作简略讨论。首先需要讨论的是,中小学目前的师资结构中还需要配给哪些老师?按照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副科老师还缺多少?目前我国师范毕业生数量不小,这个缺口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因为这些科目都纳入中考,各地各校都很重视,只要教育部门多给些编制即可快速解决。
进一步需要讨论的是,除了与考试相关的主科、副科外,学校还愿意为学生提供哪些兴趣培养机会?有没有相应的师资?举例来说,某地有戏曲传统,学生对戏曲有兴趣,如何获得长期的专业指导?师资问题不难解决,可以尝试与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或者长期延聘专业老师进校指导。难在经费,因为涉及外聘教师的聘金以及教学相关的费用,教体部门和学校如不能解决的话就不太容易聘请到专业教师。“双减”政策利国利民,可是要想落实好,必须多渠道解决师资问题。 肖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