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性服务业30条”近半数举措聚焦“一老一小”养老托幼服务
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 力争五年覆盖超八成社区

经国务院同意,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别称“生活性服务业30条”)。2日对外发布的意见包括9方面30项举措,包括推动大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力争五年内逐步覆盖80%以上社区;支持城市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设施等。
近年来我国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对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国内需求、促进居民就业、保障改善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
意见强调,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加强城乡教育、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并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做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在“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多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服务。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探索社区服务设施“一点多用”,探索建立社区生活服务“好差评”评价机制和质量认证机制。
意见提出一系列补短板举措:加快补齐服务场地设施短板,推动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达标,完善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服务设施;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加快构建行业性标杆化服务标准;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培育强大市场激活消费需求,因地制宜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功能布局,促进城市生活服务品质提升,激活县乡生活服务消费,开展生活服务消费促进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意见指出,要加强财税和投资支持,各地安排的相关资金要优先用于支持普惠性生活服务,落实支持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使资金更多流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完善价格和用地等支持。增强市场主体抗风险能力。要健全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加强统计监测评价。
知多D
生活性服务业具体包括什么?
指满足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服务活动,包括12大领域:居民和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体育服务,文化服务,居民零售和互联网销售服务,居民出行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居民住房服务,以及其他生活性服务等。
“生活性服务业30条”聚焦“一老一小”(摘要)
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
◎扩大普惠性生活服务供给 在“一老一小”等供需矛盾突出的领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
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发展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的普惠性生活服务。
◎大力发展社区便民服务 推动公共服务机构、便民服务设施、商业服务网点辐射所有城乡社区,推
进社区物业延伸发展基础性、嵌入式服务。推动大城市加快发展老年助餐、居家照护服务,力争五年
内逐步覆盖80%以上社区。支持城市利用社会力量发展托育服务设施。
加快补齐服务场地设施短板
◎推动社区基础服务设施达标 结合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统筹设置幼儿园、托育点、养老服务设施、卫生服务中心(站)、微型消防站、体育健身设施、家政服务点、维修点、便利店、菜店、食堂以及公共阅读和双创空间等。
◎完善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服务设施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空间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在提供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同时,保留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建设社区老年教育教学点,推进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开展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社区儿童之家建设,发展家庭托育点。
◎强化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保障 各地补建社区“一老一小”、公共卫生、全民健身等服务设施,可依法依规适当放宽用地和容积率限制。
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
◎加快构建行业性标杆化服务标准 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行业组织为依托,在养老、育幼、家政、物业服务等领域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推出一批标杆化服务标准。加强生活性服务业质量监测评价和通报工作,推广分领域质量认证。推动各地开展生活性服务业“领跑者”企业建设,以养老、育幼、体育、家政、社区服务为重点,培育一批诚信经营、优质服务的示范性企业。
◎创建生活性服务业品牌 推动各地在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领域培育若干特色鲜明的服务品牌。
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
◎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养老、育幼、家政等相关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岗职工以工学交替等方式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加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支持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相关专业高职毕业生提升学历。到2025年,力争全国护理、康复、家政、育幼等生活性服务业相关专业本科在校生规模比2020年增加10万人。
◎畅通从业人员职业发展通道 推动养老、育幼、家政、体育健身企业员工制转型,对符合条件的员工制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按规定给予社保补贴。
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
◎加快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拓展在线技能培训、数字健康、数字文化场馆、虚拟景区、
虚拟养老院、在线健身、智慧社区等新型服务应用。
培育强大市场激活消费需求
◎推进服务业态融合创新 在生活性服务业各领域,纵深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医养结合模式,健全医疗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相互延伸机制。促进“服务+制造”融合创新,加强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在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应用,发展健康设备、活动装备、健身器材、文创产品、康复辅助器械设计制造,实现服务需求和产品创新相互促进。
◎开展生活服务消费促进行动 深化工会送温暖活动,切实做好职工福利和生活保障,广泛开展职工生活服务项目,为职工提供健康管理、养老育幼、心理疏导、文化体育等专业服务。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健全卫生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家政等服务机构设立指引,明确办理环节和时限并向社会公布。
完善支持政策
◎加强财税和投资支持 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社会服务、“一老一小”等设施建设,积极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来源:新华社、央视新闻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