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如何打造全球智能汽车中心?珠三角两大城市群可以强强联手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徐劲聪 11-04 02:00

  扫码关注广东(肇庆)智驾日活动

  珠三角9市中,广佛肇和深莞惠两大城市群近年来在产业领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优势。未来如何进一步提升智能汽车产业发展,将大湾区打造成为全球智能汽车中心,需要珠三角城市群更多协同。10月30日,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联合行业专家展开课题研究,制作的《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吸引力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在首届广东(肇庆)智驾日活动上发布。《报告》发布了“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城市热力图”,其中对广佛肇深莞惠6市的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及发展建议。

两大城市群各具优势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前三季度广东省分地市汽车产业产值排名中,广州市汽车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数据遥遥领先其他地市,总产值占全省比重超过65.3%,增加值占全省比重超过64.5%,优势十分明显。同时,佛山市在汽车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上均排在第二位,加上肇庆市的汽车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速较快,为此,相比之下,广佛肇城市群的汽车产业方面优势较明显。

  不过,智能汽车产业发展不能仅看汽车制造业,还要看与电子信息产业融合程度。

  有研究认为,一辆汽车上的电子产品成本就将超过汽车制造成本,而车企中的电子信息类员工数量占比也将超过50%。因此城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基础对于智能汽车产业发展来说也至关重要。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莞惠城市群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根据广东省统计局数据,从2020年前三季度和2019年主要地市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增加值来看,深莞惠合计占比超过全省80%。

  课题组综合产值数据等研究发现,广佛肇与深莞惠城市群在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各具明显优势。在当前国际环境及市场因素等客观情况下,两大城市彼此赋能互助的空间更加明显。

  从6市产业企业重点分析也可看到,广佛肇在整车企业、汽车制造零部件企业方面的龙头企业较为突出,除了有广汽等传统车企外,还涌现出小鹏汽车、小马智行等一批知名创新企业。而深莞惠则有华为、大疆、德赛西威等在智能汽车信息技术及智能零部件方面重点发力的优秀企业。

  

“功夫在车外”更要加大产业协同

  

  据课题组此前调研了解,其实近年来广佛肇与深莞惠城市在智能汽车产业融合已有基础。

  2021年上海车展前后,搭载国产激光雷达的小鹏汽车P5发布引发多方关注:国产激光雷达在补全智能汽车传感器版图的同时,大幅降低成本至市场能够接受的水平,成为推动2021年智能汽车加速发展的一大因素。

  从城市产业视角来看这辆车,小鹏汽车总部位于广州市,负责研发与设计等工作;智能制造工厂位于肇庆市,能够实现自动化柔性生产;而搭载的激光雷达则来自深圳的大疆旗下孵化项目览沃科技。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未来广佛肇深莞惠在智能整车方面的一种协同模式。

  有专家对课题组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汽车产业基础已走在全国前列,未来可以面向世界级产业高地的目标来打造智能汽车产业。这一过程中,大湾区产业必须做到协同发展。

  一方面传统汽车向智能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涌现了大量机会,比如传统汽车70%的零部件未来都将面临重构,再加上电子信息、交通等多领域跨产业融合,一座城市不可能实现面面俱到的发展,以整车厂所在地为核心的汽车产业基地模式未来很有可能被改变,做好智能汽车产业很大程度上“功夫在车外”。

  尤其对于智能汽车中软件、操作系统、芯片等高精尖技术要求的高水平人才来说,天然会向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聚集,智能零部件企业将在未来智能汽车中获得比整车更大的利润空间。智能汽车将更依赖全国的分工合作、跨界协同。

  为此,广佛肇深莞惠之间应该更坚决地进行产业融合,不仅要在已经形成的两个城市圈内部融合,比如肇庆目前不仅与广佛更多融合,还可更积极地去承接深圳电子信息产业的外溢,打造珠江两岸飞地经济合作典型模式。此外,也可以走向泛珠三角地区,比如和广西优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进行协同。

  另一方面,智能汽车产业类比智能手机平台发展起来以后,一个平台上的软件应用可能就足以支撑起一家专精特新企业。未来湾区城市也可以转变思路,除了支持整车龙头企业发展,也可以重点培育一些细分领域做大做强,培育出一批关键环节、关键应用的专精特新企业,吸引全国其他企业来进行协同。这些都可以靠两岸融合发展来共同完成。

  

佛莞惠汽车产业热力待提升

  

  城市群除了协同,也离不开自身的提升。

  结合本次报告,课题组推出“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城市热力图”,该图是以广东省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中的汽车产业地市星级布局为基础,通过设置政策体系、产业结构和新基建生态三个维度来综合评价打分,主要为展现广东智能汽车产业城市热力程度。

  从结果来看,广州、深圳、肇庆三座城市智能汽车产业发展相对“冲劲”较强。佛山市在热力值评分中紧跟广深肇。佛山市汽车产业基础较好,近年来积极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在氢能源车方面,热度很高。不过,智能网联整体发展布局有进步空间。

  以政策体系为例:佛山市智能汽车产业相关的市层面主导政策为《佛山市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推广应用若干政策措施》,该政策有效时间至2020年底,现已到期。在国家级相关政策支持方面,相比广深肇,直接明确以发展智能汽车产业的国家相关认定及资质来看,佛山有待加强。不过,佛山市已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汽车及新能源产业纳入城市“2+2+4”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且在产业结构中传统汽车产业产值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氢能源车发展较为突出,为此,整体热力值评分也较好。

  东莞和惠州在政策体系方面来看,产业主导性政策均已到期,且均未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汽车方面的主导产业规划,没有明确的自动驾驶测试与示范运营方面政策以及直接的国家级政策支持资质。相对来看,目前已知惠州正在研究出台新政,已发布《惠州市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征求意见稿),不过由于尚未出台正式文件未获加分。产业结构方面,惠州与东莞的汽车产值和增长率在6市中均不突出,惠州相对在汽车零部件方面有一些本土领军企业,如德赛西威、亿纬锂能等,较东莞分数稍高。

  为此,课题组建议,一方面对于已经将智能汽车相关产业作为城市主导发展产业的城市来说,可进一步提高城市产业政策的时效性、务实性、创新性等,将城市发展该领域产业的决心和思路更加明确传达给外界,并尽快梳理出城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结构及重点企业。对于尚未明确智能汽车相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但有此意向的城市来说,则可提前考虑城市能否在政策、产业上下游环境等方面产生对相关企业足够的吸引力并做好相关布局。

  出品:南都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课题组 统筹:任先博 甄芹 分析:高级研究员 徐劲聪 研究员 陈培均 报告数据来源:广东省市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数据及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