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共享单车总量之外,对公众慢出行还应有更多举措

近日,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通告,就广州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适宜总量规模评估结果(2022年至2025年)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2022年至2025年期间,广州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适宜规模为45万-65万辆,中心六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适宜规模为30万-40万辆。此外,本次评估还细化了各行政区的适宜规模,以更好指导经营企业做好区域车辆均衡调度管理,减少区域淤积和乱停乱放现象。
总量控制,是国内各大城市针对共享单车一度野蛮生长、市场乱象丛生而提出的应对措施。自2017年开始,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在内的众多一二线城市都禁止共享单车新增投放。2017年8月,广州明令禁止投放新的共享单车。此后,“共享单车热”开始降温,一是数量急剧减少,从2017年高峰期的100万辆减少到2018年的60多万辆,按需投放取代了数量战,二是停放秩序有所进步。但废旧车越来越多以及乱停放的现象仍未得到根除,“难找车”问题较过去有所凸显。此外,共享单车投放分布不均、郊区“一车难求”等问题较为明显。
从2017年到现在,4年过去,诸般措施实施之下,共享单车投放已告别“大跃进”阶段,市场发育也渐趋成熟。除了总量控制,管理部门还提出了其他一些针对措施,如划定了禁停区域,同时敦促企业采用技术的办法(如设置电子围栏、根据用户停放情况进行奖惩),广州市交委还曾提出,对共享单车企业按季度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来决定共享单车的市场准入及投放配额。广州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只要上下努力,共享单车是可以管好的。如今街头单车乱停乱放、影响交通秩序等现象已大为减少,就是一个明证。
尽管如此,如一些专家指出的:总量控制虽是“众望所归”,如何精细化操作,避免“一刀切”,同时顺应社会发展和城市更新要求,科学决策、动态调整、理性经营,这才是实现长期有效管理的关键。例如,对于控制增量,用好存量恐怕更为重要,这里边就牵涉到提高共享单车的利用率,提高使用者出行体验,加强单车全生命周期管理(如旧车的回收、环保),等等。同时,针对市中心和郊区服务不均衡的问题,是否也可以鼓励企业把高端车投入中心区,把过剩车辆转移到郊区,以提升单车使用周转率?要实现这一点,各区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大的方面讲,共享单车事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痛点,对城市出行结构有重要影响,同时,其管理及政策引导,也涉及路权划分,以及公共空间使用效率等问题。从数量上看,2018年实施总量控制后,广州共享单车总量为60多万辆,几年过去,如今提出今后4年的适宜规模,仍为65万辆(高位数),数量增加不大,是否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么多年来,城市慢行系统的拓展及提升较为乏力?在城市人口持续增长,机动车数量也不断攀升至高位的情况下,自行车、电动车数量也保持相应的增加幅度,才比较合理。相应地,对于慢行系统所包括的软硬件,如道路设施、停放场地等,交通部门有什么新思路、新规划和新举措,这也是广大市民关心的。因此,除了共享单车的总量控制,我们也更希望看到建设对步行/自行车友好城市的新举措。 □吕德为
- 上一篇:实事求是
- 下一篇:新东方转型电商直播,并不丢人也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