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以电影的名义争鸣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刘益帆 11-27 02:48

  热爱电影的你,想必也留意到《导演请指教》的存在。这档开播近一个月的综艺,从开拍至播映引发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当然,主要还是指争议方面。

  节目之外的争议,更像是节目的延续和回音。不少人笑称这是一档“争吵”节目,竞赛导演的作品只是其次,重点其实是评委们对作品好坏的争执。就连观众也被感染,摩拳擦掌地在弹幕里敲下自己不同的意见,想要参与其中。这是一种焦点偏移吗?不是,所有的争执,其实都是对具体作品的二度创作。

  这是一个竞技类节目,评分构成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是专业影评人,另一部分是普通观众,两种视角下的内在张力,给这个节目注入了可看性。

  从开播至今,对于导演创作的作品出现了好几次意见不一。比如第一期梁龙的《疯狂的外星人》就因为过于缓慢和含混的叙事,让普通观众看不懂,感到不知所云。可是在部分专业评委眼中,梁龙在短片中的实验性,让电影呈现出独特的趣味。

  类似的意见不一,节目中还有不少,有时候制片人内部也会有争执,比如第二期节目,德格娜导演的《回到伯勒根河》,有长期商业电影投资经验的陈祉希称非常舒适,愿意投资这样的电影,可却被演员出身的郝蕾认为,故事技法陈旧,看多了会乏味。大家都在各自的角度和立场,给出了针尖对麦芒的观点。当话匣子打开,你会看到节目中的影评人和观众争先说着自己的看法,为被奚落的导演打气,对被过誉的导演不忿,而其中的讨论包括了文艺片和商业片的区别、专家和大众的矛盾、审美标准的各异等很有讨论价值的话题。

  这确实都是节目的看点,而这些看点更多地通过各方真实观点的表达,不断碰撞出来的。面对有争议的作品,大家自然会因为各抒己见而各执一词,但对无可争议的优秀作品时,所有人则会达到惊人的一致。第二期曾赠的《爱情》和第三期关锦鹏的《人间烟火》,便让所有人众口一词给出了赞美。在真正好的电影面前,大家获得了释怀,达到了平和。

  在争吵与平和之间游移,这大概是在场所有人和屏幕前的观众所经历的。反过来想想,引起这一系列争论的源头,不正是因为大家在乎电影吗?从制作到观看再到评价,谁不是经历了百转千回的情绪。《导演请指教》是整个影视行业的缩影,正如其中一位影评人危笑所说:“这档综艺应该是一个让普通观众能够了解导演工作的实验室”“一个看导演创作过程和结果,并且讨论这个创作结果的实验室”,同时还应该将其视为整个影视行业舆论场的再现。当今的电影市场,导演早已不是作品唯一的意义来源,观众观后的讨论,同时也是整部作品意义建构的一部分,是一群在乎电影的人在“争鸣”。

  电影市场的活跃,需要的不正是不绝于耳的争鸣吗?以电影的名义争鸣,让每一场争鸣来构筑更好的电影。让争鸣发生,这档综艺最大的价值就已经达到了。这档企图“打造影视行业微缩图鉴”的综艺,给了导演更多的试错成本,让观众看到了更为多元的观影角度,一种新的可能性,已经被悄悄地打开。 文:刘益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