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香港大学成功分离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研究团队答南都提问:

已与内地分享成果 协助疫苗后续研发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余毅菁 陈彧 12-02 01:50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研究团队,中间为袁国勇。

  免疫荧光图像检测变种病毒的NP蛋白24小时感染组。 香港大学供图

  南都讯 新冠变种病毒奥密克戎来势汹汹,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11月30日宣布,他们于11月29日已经成功在临床标本中分离出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可用于研发及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据悉,这是亚洲首个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及培养奥密克戎变异病毒株。

  据香港大学透露,分离病毒工作是在Vero E6 cells上进行,将含有奥密克戎变异病毒的临床标本加入有关细胞中,让病毒感染细胞并复制。病毒的分离和培养非常成功,细胞变圆和收缩的细胞病变效应在24小时内开始出现,并在48小时内完成。受感染细胞系的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出丰富的核衣壳蛋白表达。

  香港大学提到,在此过程中,病毒会大量增殖,将样本中的其他物质稀释,因此选择一种能够被病毒感染并高效复制的细胞,是分离病毒最重要的第一步。

  该项研究负责人、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介绍,分离变异病毒是展开对变种病毒紧急研究的第一步。团队正在对该病毒株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与培养,以得到更大量的变异病毒,用于后续实验。团队会将培养出来的病毒用于动物模型上,以评估传播性、免疫逃逸性及致病性,同时探讨合作研发及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的各种可能。

  据悉,病毒的分离和培养都是在香港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 laboratory)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的。香港大学拥有目前香港唯一新发传染病研究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

  热点

  成功分离和培养毒株有何意义? 

  是研发该变异株灭活疫苗的重要一步

  12月1日,该项研究负责人、香港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在记者会上回答南都、南方+记者提问时表示,缺乏奥密克戎毒株,就无法研发出针对该病毒的灭活疫苗,也无法验证疫苗有效性。获得奥密克戎的毒株,是研发针对该变异株灭活疫苗的第一步,“目前我们已与内地相关疫苗公司分享成果,协助新冠疫苗的后续研发。”

  袁国勇介绍,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从一名输入病例中获得病毒标本,该病毒株的分离和培养,都是在香港大学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P3 laboratory)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研究团队将对该病毒株进行进一步的分离与培养,以得到更大量的毒株用于后续实验。团队也在积极探讨合作开发和生产灭活全病毒疫苗的各种可能。更多研究数据,需要1-2周后发布。

  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是否有效? 

  目前无证据显示现有疫苗失效

  袁国勇认为,目前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失效。“新冠疫苗接种对预防重症具有重要意义,市民应尽快接种,且最好接种三针,以获得更好的防疫效果。”

  南都此前报道,11月9日,南非首次从病例样本中检测到一种新冠病毒B.1.1.529变异株。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声明称,决定将其定性为最高级别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并命名为“奥密克戎”。截至11月28日,南非、以色列、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奥地利和中国香港等,已监测到该变异株的输入。11月29日,世卫组织发言人塔里克·亚沙雷维奇指出,目前的研究表明,奥密克戎包含大量突变,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传播的可能性很高,“新冠疫苗对减少重症和死亡至关重要,目前接种疫苗对预防重症仍有效。”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 南方日报记者 陈彧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朱洪波(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