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首场论坛“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举行
以青年视角和语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薇薇
一个国家的崛起,其核心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全新的制度体系的崛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有一套能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郑永年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给世界许多既希望加快发展又需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薇薇
12月1日上午,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即将开幕之际,首场活动“新时代·新青年·新担当”主题论坛在暨南大学举行。本场活动旨在以青年语言来讲出中国故事,以青年的视角来认识中国的道路,以青年的思维来解读中华文明,以青年的理想来展望中国的未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陈晋,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林如鹏,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彧,广州市青联副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助理谭昕出席论坛。
寄语暨大学子向青年榜样们学习
会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委员陈晋致辞。他指出,新时代青年是创造中国故事的鲜活力量,要有新作为、新担当。在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路上,新时代青年要加强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以青年的视角、用青年的语言,通过多元的方式向世界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林如鹏则表示,青年是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关心和支持青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的历史时期,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既面临着难得的人生机遇,也担负着光荣的时代使命。
作为首场活动的主场地,创立于1906年的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建校至今汇聚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多万人,有着华侨最高学府的美誉。
在暨南大学校园内,不乏优秀的青年代表,例如,在今年东京奥运会上,苏炳添教授创造了亚洲新的奇迹,让暨南大学成为中国独一无二的“983大学”;奥运冠军陈艾森也在现场作为青年发表讲话。林如鹏表示,“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暨大青年们的拼搏和奋斗,他们用实际行动擦亮了暨南大学的金字招牌。”
林如鹏希望广大暨大青年把握本次论坛学习机会,不负韶华,不负重托,厚植家国情怀,拓展国际视野,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
演讲嘉宾中1/3为港澳青年
在现场,与会嘉宾就“新青年讲述中国故事的多元方式”、“一带一路”新青年的使命与担当、“新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能力、传播能力的提升”、“新青年对中国和世界未来的展望和希望”等议题作主旨发言。
记者观察发现,在9位演讲嘉宾中有1/3为港澳青年,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背景下,多位港澳青年就两地青年融合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希望这个小小的举动给香港中学生播下一个个美丽的种子,鼓励更多的香港青年来大湾区发展。”现场,佛山市南海区政协委员、工合空间联合创始人兼CEO叶兴华在现场讲述了他作为港澳青年在内地、港澳和海外的超级联系人故事。
从2017年开始在佛山创办了工合空间,4年时间里,接待粤港澳双创考察团次数超过300批次,累计孵化创业团队100余家,其中港澳团队占68.5%。并被授予“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
建议广州高职院校扩招港生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青年联合会副主席、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启文在接受南都采访时透露,“有数据显示香港有70%的青年没有来过内地。”让香港青年走进内地了解内地,成为了霍启文近年的社会工作重点。
其实,一开始霍启文是以创业者身份来到广州的。“我一直都希望能够像爷爷霍英东一样白手起家,开辟自己的一番事业。”此前他一直在广州尝试创业,后回归家族生意,但是对于港澳青年湾区创业相关的事务,他一直很关注。
2021年的广州市“两会”上,他把关注点放在了穗港两地青年交流上,建议广州高职院校扩招香港学生,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进一步加强港澳青年来穗创新创业政策的宣传力度。这一期间他积极参与到多个青年工作中,希望进一步促进两地青年交流。
霍启文告诉南都记者,每年他都会通过协会等组织,为香港学生提供交流实习等机会,让香港青年从中学时期开始了解内地,将能更好地部署未来发展方向。
作为读懂中国首场活动嘉宾,霍启文建议进一步做好做大对外宣传工作,“在香港可能很多本地年轻人得不到这类活动信息,希望未来可以更好地开拓香港的宣传渠道。”在他看来,讲好中国故事,能让更多的香港人“读懂中国”。
“读懂中国”丛书发布会
知名学者郑永年:
走向共同富裕,质量型经济的核心应是文化
“中国现在已经全面脱贫,如果要走向共同富裕,质量型经济的核心应该是文化。”12月1日上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出席“‘读懂中国’丛书‘第二辑’发布会”时接受了南都记者的采访。他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同时也要确立以中国实践经验为基础的自我知识体系。“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读懂中国本身还是有欠缺的地方。”“我永远强调,中国的崛起必须要有一套能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大会发言时,郑永年表示,西方崛起的核心,不仅仅是经济总量大和经济基础雄厚,而是他们创造了一套建立在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
在会后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郑永年对于“知识体系”这一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什么叫精神生活?你去看看各个文明,它的核心就是知识体系。而这个知识体系是广义的,它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学,也不仅仅是包括艺术、哲学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我更想提的是‘文化中产’的概念。”
郑永年在会上还谈到,近代之初,中国的开放和发展,实际上是从读懂西方开始的。“‘读懂西方’我想会继续也必须继续,但是今天更重要的是‘读懂中国’。”
那么,读懂中国都要读懂哪些东西呢?郑永年表示,首先,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社会建设已有目共睹,很多人对此已经有了解。那么接下来更多的就是要读懂中国的制度。“如何从中国文明看中国的制度体系,这也正是今天发布的‘读懂中国’丛书‘第二辑’提到的内容。”
郑永年认为,“读懂中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认为,一个国家的崛起,其核心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全新的制度体系的崛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须有一套能解释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不仅仅是要继续实现可持续发展,也要创造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希望各位同仁一起努力,继续把读懂中国做好。”
“改革老人”高尚全的女儿:
他的一生都在为改革鼓与呼
“读懂中国”丛书(第二辑)的发布会现场出现了这样的一幕:一位女士在发言时,数次哽咽,以致全场动容,连主持人也跟着流下眼泪。
她就是“改革老人”高尚全的女儿薇薇。高尚全为原国家体改委副主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原会长。上世纪50年代,高尚全就提出“企业要有一定的自主权”。自改革开放以来,高尚全参加了6次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发布会结束后,薇薇与母亲接受了南都记者的访问。“如果今天他(高尚全)在这的话,一定会非常高兴,他还是要谈谈改革,他的一辈子就是改革、改革。”高尚全的夫人钱美伦说,本来大会安排她来发言,因为担心控制不好情绪,才让女儿上台发言,没想到女儿也泪洒会场。
“老爸走了,但这本书留在世上。”谈到91岁高尚全临终的牵挂,薇薇再次哽咽了。
2021年元旦,高尚全在糖尿病专科医院住院检查时,仍在坚持修改书稿。90多岁高龄的高尚全为何在著书上倾注如此大量的心血?这也是薇薇曾问过父亲的问题。
薇薇告诉南都记者,父亲曾特别提出,市场经济并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独有的,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可以结合,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正确发挥政府作用”的有机结合。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所取得的成就给世界许多既希望加快发展又需要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也正是高尚全编写“读懂中国”系列丛书的意义所在。同时,让世界读懂中国,也是高尚全的心愿。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伊晓霞 王诗琪 实习生 蔡杭涵 汤君妍
- 下一篇: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