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遛狗,耕种,钟情田园

留学归来开农场,香港青年黄惠铭选择扎根东莞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林耀华 李想 12-08 00:50

黄惠铭带着边牧到水果玉米地察看生长情况。

黄惠铭在“我的农场”里养殖了小香猪。

早在1994年,黄惠铭一家便移居到了香港。赴美留学归来后,黄惠铭利用了两年时间调研中国农业发展状况,认为农业非常有发展空间,于是2018年,他决定放弃在香港从事了12年的传统工业领域的事业,回到家乡,与四位合伙人在东莞企石镇的一片荒地上打造了一个新世界——“我的农场”。

现在做农业不能拿以前的观念做。

第一个品牌形象是需要的,

第二个是管理理念要符合需求,肥料、农药不可以乱用。

另外,包装要符合消费者需求,或者是有品牌元素的植入。

工作遇到瓶颈,开始憧憬农业

穿过东莞企石镇几座厂房,从一条小路进去就来到“我的农场”,黄惠铭在水果玉米地里摘下一棒玉米品尝甜度。据介绍,这款水果玉米成熟后可直接当水果吃,甜度绝对超乎想象,旁边一片片的阳光玫瑰葡萄,粉红芯火龙果和草莓等,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如果不是认识了我太太,没有了解台湾的农业资源,我应该不会想到要做农业。”黄惠铭留学时认识了他来自台湾的妻子,在那段时间他了解到农业的相关知识以及台湾良好的农业体系,当时就开始思考能否把台湾优秀的品种、技术引进内地来。毕业后,工作遇到了瓶颈期,他对从事农业这个想法更有憧憬了。

放弃曾经从事了多年的传统工业,投身于自己并不了解的农业,这是个未知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起初,家人都不同意,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认为农业是一个没市场的事业,另一方面是因为黄惠铭本身不是农业专业出身,可以说是零基础。直到后来良好的市场反馈,让黄惠铭的家人逐步对他的选择改观,“因为我们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农产品上市后,朋友们的反馈很好,我家人就开始改观,认同还是有市场空间的,慢慢地心里就接受了,还会主动和别人说起我们的农场。”

坚持命名“我的农场”

提及农场取名字的缘由,他表示几个合伙人曾为此争吵过,而黄惠铭坚持要用“我的农场“这个名字,他解释:“第一是因为我希望这个农场多点人参与,让每个人都觉得这里是属于他的地方。每个人讲出来都说的是‘我的农场’,大家就会说一起去我的农场啊。有些朋友和我说,他们真的被以为有一个农场,这个名字有利于创造话题。另一个是当时我接触到小朋友玩的游戏叫‘我的世界’,游戏里的所有工具、一砖一瓦都是要你自己创造的,我也希望我们这个农场是用大家一手一脚、所有的心思建造起来。”如今,四年过去了,“我的农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通过数年的积累,熟客越来越多,他们的农产品无需被推销,一上市就会有熟客下订单,熟客的朋友们也会找到他们的平台来购买,就像滚雪球一样,一传十十传百,“我们将把这个模式扩建到别的农场去做输出,做一个品牌连锁。”

希望将经验分享给其他种植户

黄惠铭认为自己是一位“现代农民“。他经常会向农场的同事或是传统的农民传输一些新理念,“现在做农业不能拿以前的观念做。第一个品牌形象是需要的,第二个是管理理念要符合需求,肥料、农药不可以乱用。另外,包装要符合消费者需求,或者是有品牌元素的植入。”

利用科技手段可以保持农产品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产值。“我的农场”就结合了国家推行的5G技术和大数据,做智慧农业和大数据,通过温控和湿控技术帮助他们更科学地管理。如今,他们的阳光玫瑰葡萄一亩产值可达13万,这在同行来说是不可思议的。黄惠铭说:“前两天我出差去揭阳,就是想把一些先进的技术或方案分享给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经济效益。” 他希望能将经验分享给其他种植户,起到带动的作用。

“我的农场”不仅搭建科技农业平台,还做自然教育。“以前去听课或和专家讨论的时候,都觉得现在的小朋友有一个‘自然缺失症’,是因为他们跟大自然缺乏接触,不像我们小时候,在乡下‘天生天养’,现在的小朋友就是玩手机、看电视或逛商场、游乐场,已经和大自然脱节了,所以做这个项目,除了有市场空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追求。”

大湾区为港澳青年追梦提供创业基金

黄惠铭提到,对于回内地创业的港澳青年来说,政府担当的角色很重要,“政府可以帮你宣传,它还是个很好的资源提供平台。”东莞的农科所会主动派技术员、科长为农场做指导,人社局曾在这里举办过港澳青年创业政策讲座,“就在我们农场办,以政策送上门的方式,对港澳青年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帮助,因为我们对这里的架构不熟悉。”

关于大湾区的优势,黄惠铭表示“吸引我回来的主要是这里的市场空间、行业资源都比香港有优势。从大湾区来讲,有许多政策支持,包括创业基金支持,只要你的项目是可行的,都会有几十万的补贴,这些以前在香港是很难拿到的。”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林耀华 李想 实习生 叶颖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