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体验,请使用竖屏浏览

从捐款捐物到捐技术,腾讯等互联网企业进入做公益新阶段

技术公益将为上万家慈善组织打造“数字化工具箱”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汪陈晨 12-20 02:36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本体修缮工程,在数字化能力支持下顺利完成。

  12月14日,南方都市报在广州举办2021年责任中国年度盛典,腾讯“回响计划”入选优秀案例。据了解,该计划让公益机构自发地向捐助者反馈爱心进展的行动,首期就已带动300多家公益机构加入,着重以可视化的内容向捐助者“汇报工作”。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做慈善的方式,从最原始的捐钱捐物,发展到运用自身科技能力、数字化能力参与公益事业的阶段。在技术公益成为潮流的当下,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创新阶段,他们会做些什么?

  发起

  直面痛点,“回响计划”应运而生

  大部分中国企业在不断成长壮大后,都会想到“企业社会责任”这个词组,最直接的方式是做公益。2002年,腾讯的主要创始人马化腾也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一年腾讯平台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亿,马化腾思考的是,“除了埋头写代码程序,还应该做点什么回馈社会、回报用户”。2002年年底,腾讯捐赠了一批电脑给广东省清新县一些贫困山区的学校,帮助他们改善教学条件,以此踏进了公益大门。

  2007年,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完成注册,成为中国第一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腾讯公益”作为民政部第一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也同时上线。十几年来,中国众多互联网筹款平台相继成立,截至今年11月16日,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已有30家。

  在中国做公益,透明度、公平性、有效性一直是备受外界关注的三个方面。互联网筹款平台发展起来后,数以亿万计的用户通过这些平台投身公益,效果如何?他们的爱心是否落地?这些问题需要确切答案。腾讯公益与媒体、公益机构共同开启的“回响计划”应运而生,并在今年做了很大程度的升级。

  “针对公益的痛点,也就是捐赠人爱心流向的问题,我们发起了回响计划,帮助公益项目透过直播、短视频记录的方式,将项目进展推送给爱心网友,让爱心捐赠不被辜负。”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介绍说。

  据了解,腾讯公益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曾发起“保护长城”的公益项目,很多网友参与其中,部分捐赠资金用于长城修复、施工人员的生活保障。今年腾讯公益“回响计划”实地探访了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的修缮情况,网友通过直播,可以看到修复一段长城的艰难:能继续使用的老砖全部安排“再就业”,需要人工搬运到险峻的修复点,这些老砖每一块重25斤,一次背两块,脚步快的老师傅一天也只能走12趟。

  网友通过“回响计划”看到了最原始的搬砖方式,最传统的白灰加水调制灰浆方式……捐助者明白到,这段1005米长的长城,为何整整修了四年,才终于在今年10月完成了主体的修缮。

  值得注意的是,腾讯也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数字化能力。在“回响计划”中,直播、短视频等可视化手段更直观、清晰地向捐赠者展示慈善项目进展情况,有利于展现互联网公益的高效、透明及长期价值。

  创新

  激发互联网公益更多玩法

  “创新”是互联网公司的重要基因。网络筹款平台的出现,开启了“人人可知晓,人人可捐赠”的互联网公益新时代。腾讯公益团队通过十几年的摸索想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核心能力去帮助公益的发展? 

  2015年腾讯首创“99公益日”,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知名企业、明星名人、顶级创意机构,推出“你捐一元,腾讯配捐一元”的模式。这是全公司上下都得动员起来的一个重大“节日”。

  在99公益日推出的“小红花”爱心形象,后来成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大IP。网友在99公益日期间,可通过捐款、答题、捐步数等方法“做好事”,然后获得小红花,收集到足够的小红花后,就可以为公益项目获得更多配捐。

  这种轻松参与公益的方式,让99公益日渐渐成为现象级的公益活动。腾讯今年再次“出招”,将99公益日全面升级,时间从3天扩展到10天,其中小红花连接超过20个腾讯的业务和产品生态,包括微信支付、QQ、腾讯视频、看点、QQ音乐等产品生态,通过捐阅读时长、会议时长、公益问答等多种方式,让普通用户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场景中也能做好事、获得小红花。数据显示,今年整个99公益日期间,小红花累计互动人次超1.25亿。

  为了激励更多用户持续参与公益,腾讯考虑接下来是不是可以把小红花进一步打造成一个互联网公益产品,放置于全年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里,用户“顺手做个好事”就可以获得小红花,比如给偏远地区小朋友读一本书、唱一首歌等等。

  未来

  技术助力公益可持续发展

  中国互联网公益发展至今,其生态早已出现了巨大变化,不再只是自己捐钱捐物,不再是单单号召让捐助者通过平台向公益项目捐钱。过去一两年间,腾讯等大厂率先探索技术助力公益可持续发展的多种形式。

  今年99公益日期间,腾讯公司副总裁、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负责人陈菊红表示,未来腾讯将为国内上万家慈善组织提供“数字化工具箱”,帮助它们在能力和效率提升方面做中长期的可持续投入。

  对于共建公益行业新生态,葛燄期望将来有更多做生态和具有基础能力的社会企业能投入到公益行动来:“只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进来,行业生态才会繁荣。”

  葛燄认为,做公益的“秘诀”在于“相信人心向善的力量”:“工具和产品的作用,一是让更多人更低门槛参与,解决连接和效率的问题;二是最大程度保证让每一份善念不被辜负,推动公平和透明的问题。”

  另一方面,技术在公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这些年来愈发明显。去年疫情期间,武汉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徐海波教授团队与腾讯觅影合作,联合开发了新一代CT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助力抗疫。多个成功案例证明,技术介入公益后,在战疫、儿童关爱、医学关怀、文化保护等多个公益领域成效显著。比如说,将天籁音频降噪技术用于人工耳蜗降噪,人工耳蜗的语音清晰度和可懂度提升40%,可以帮助听障人群解决“听不清”的难题。“天籁行动”最近屡屡获得肯定,获得《南方日报》致敬南方盛典“南方公益传播奖·年度奖”。

  不仅仅是单个公益产品和案例的打造,腾讯于去年启动技术公益计划,力图营造一个招募志愿者—服务社会组织—携手爱心企业的公益生态闭环。过去一年间,腾讯在技术公益领域的实践,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开源,发展到服务于公益项目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本月初,腾讯宣布启动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希望在全社会营造全新、可持续的公益生态空间。腾讯首席科学家张正友这样阐述科技、慈善、社会福祉三者间的关系:“我相信,把创造更大的社会福祉作为目标,科技就能得到善用。”

  技术与公益之间,如今已密不可分。未来人类和科技结合会更加紧密,智能设备和未来互联网公益,将是科技和公益的融合。一方面公益会吸纳科技力量,促进公益本身发展,另一方面,公益也将反哺科技,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探索和促进新技术的诞生。

  采写:南都记者 汪陈晨